梅蘭芳,出身於京劇世家,名列“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風格雍容華貴,典雅清新,其表演當時為人爭看,盛況空前,為形成京劇藝術的鼎盛局麵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他將京劇藝術引上國際舞台,提高了民族藝術的地位。
梅蘭芳出身名伶世家,師從諸多名家,從小勤學苦練,虛心好學,尊重傳統而又致力革新。他的舞台風格嚴謹精致,在表演上能創造性地突破傳統習慣,打破旦角行當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馬旦為一體,並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旦角表演藝術高峰。
他在唱功方麵,嗓音甜亮、吐字清晰、行腔圓潤流暢、韻味醇厚;在創製新腔方麵,曲精意逐,無嘩眾取寵之心、矯揉造作之態,曲精而不俗。梅蘭芳在唱腔中,能吸取其他劇種(昆曲、梆子等)以及其他行當(如老生)的曲調,使其巧妙地化在自己的演唱之中,聽來融洽和諧。梅蘭芳在念白方麵,也有深入的研究,功底紮實,發聲吐字很有功夫。他的念白注重四聲,講究五音。聽來剛而無棱,柔而不弱,婉轉圓潤,韻味醇厚。
梅蘭芳在做、表、舞蹈(包括武打)方麵的創造也很突出,他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劇種的優點,創造了不少新的舞台表演程式,在刻畫人物、美化舞台形象上獲得巨大成功。特別是他將昆曲中載歌載舞的表演方法運用到京劇中來,表情細膩,身段優美,改變了前輩京劇青衣以唱為主而忽視做表的傾向。在新編《天女散花》一劇中,他的身段及舞蹈之創造則是借鑒一幅《散花圖》的國畫。他還創造性地將武術、昆曲和民間舞蹈應用到京劇中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嫦娥奔月》中的“花鐮舞”、“水袖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鋤舞”,以及取材於民間舞蹈《廉錦風》中的“刺蚌舞”等,以其細膩的表情,優美的動作,將觀眾引入了藝術的化境。
梅蘭芳在扮相和服裝改革方麵最大的貢獻是首創古裝戲中的“古裝”扮相的服飾。他在演新編的“神仙戲”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獻壽》以及“紅樓戲”中的《黛玉葬花》等戲中,為了更確切地描繪出劇中人物的形象,他仿照畫上的發髻創造了“古裝頭”,由兩張大貼片代替了小片子,並在額前加上一綹“劉海”發,頭的後麵由“頭套”(發髻大辮子)代替了“綿廉子”(又叫綿尾子)。在服裝上,由古裝裙子等代替了“帔”和“腰包”,這些創舉開創了“花衫”這一旦角新行當。
“五四”以後,他編排了很多具有反封建迷信以及反封建婚姻的時裝戲,如《鄧霞姑》、《宦海潮》、《孽海波瀾》、《童女斬蛇》等。“九·一八”至抗日戰爭初期編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以激勵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心。
梅蘭芳藝術流派的創立,不僅豐富了京劇舞台藝術,同時也扭轉了以往京劇舞台上“以生為主”的局麵,開拓了京劇舞台上“生旦並重”的新紀元。一時梅派風行海內外,觀眾爭睹,行家競相效法。如與梅蘭芳同時期的和硯秋、徐碧雲,晚些的張君秋、李世芳、李玉茹等,均師從於梅。就連各地藝壇中也出現了有“漢口梅蘭芳”之稱的南鐵生,有“南京梅蘭芳”之稱的楊畹農,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等,他們均是在梅蘭芳的影響下受群眾歡迎的知名者。
梅蘭芳以其天賦獨厚的條件、苦心孤詣之努力,在藝術上大展才華。他從藝忠實謹慎,寧可不及而不求不過,一切旨在服從於劇中人物的性格,於含蓄中求藝術上的“真善美”。更可貴者,抗日期間,他蓄發明誌八年之久,其民族氣節,非一般藝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