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薩爾瓦多·達利(1 / 2)

天才、瘋子、小醜、聖人,這一頂頂“桂冠”都能在薩爾瓦多·達利身上找到答案。

天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達利,1904年5月11日誕生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省菲格拉斯。父親是鎮上頗為體麵的公證人,開明而熱愛藝術;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自幼受到雙親加倍的嗬護。7歲時,父親將他送到菲格拉斯國立學校讀書,優裕的家境使他在清寒的同學中鶴立雞群,這卻使他養成了狂妄、傲物、愛出風頭的個性。一年後,他又轉入一所私立學校,和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在一起。可是除了表演天生的“表現癖”之外,達利仍然同從前一樣,學業並無長進。但是,達利不到8歲就開始畫畫了。父親的好友拉蒙·皮徹奧特是印象派畫家,達利受到印象派的熏陶,12歲時進入紐勒茲的素描學校。

1921年,達利進入馬德裏的聖·弗南多學院美術係學習,但他認為在學院是沒有什麼可學的。此時的達利早已接受並超越了當時教授們還認為很新奇的印象派,而且已經見識了畢加索的立體派作品,並投入了嚐試。達利拜讀過最前衛的見解,常常口出狂言,冒犯忌諱,潛在的個性彰顯無遺;他因“不可馴服”而休學一年;又因他著名的期末考試作品《麵包籃》,而被忍無可忍的教授們逐出學院,至此他徹底擊破了父親希望他獲得學院文憑的幻想。

1926年春天,達利第一次來到巴黎。他首先拜訪了畢加索,22歲的達利不無恭維地說:“我在造訪盧浮宮前先來拜訪您。”畢加索並沒有謙虛:“你做得對。”達利拿出特意帶來的作品《站在窗前的少女》,請畢加索指教,然後畢加索請達利上樓欣賞他的畫作,兩人都默默不語地看著彼此的畫。自此次拜訪,達利告別了立體主義,他要另辟蹊徑,使自己與畢加索齊名。

1928年,達利第二次來到巴黎,進入歐洲先鋒派的活動中心,接觸了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是一個公開的論壇,反對知識和政治的約束,這和達利的思想產生了共鳴。他經常參加超現實主義領袖布魯東主持的會議,為其刊物搖旗呐喊。這一時期他創作了自己作為超現實主義者的第一階段的作品《早春的一天》、《大自慰者》等,使達利成為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最具說服力的夢的詮釋者,他的作品使人們讀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1931年,達利的想像力已越出超現實主義的原始定義。他所追求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是“偏執狂的吹毛求疵”,它透理智與偏執的想像將複雜混亂的幻想係統化。在以後的兩年裏,達利獲取了個人繪畫生涯中空前的豐收,給超現實主義運動注入了一股振興的活力,《無窮的迷》無疑是他進行偏執狂批判的最好的例子。在他的作品中,兩個最持久不能擺脫的形象,就是流體的軟表和法國農民畫家米勒的《晚鍾》。達利迅速崛起於歐洲畫壇,僅1934年就舉辦了六次個人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