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恩裏克·伯格曼(1 / 3)

1918年7月14日,恩裏克·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的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父親恩裏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伯格曼從小就好幻想。他自己說,有一次,聽到鄰居家的鋼琴聲,他就突然想像到維納斯站在他的窗前。也許正是他非凡的想像力,才使他導演的片子獨具風格。有位評論家曾這樣說,“想像力與銀幕動作的完美結合,是伯格曼電影的一大特色。”好幻想,對社會與家庭的叛逆心理,舉止隨便,不重衣冠,這些都是伯格曼的與眾不同之處。從1948年起就為他擔任攝影的古納·費雪曾這樣描述與伯格曼第一次見麵時的情景:“有一次,我們在辦公室審片,進來一位衣衫襤褸的年輕人,進門後一言不發就往地板上一躺,拿胳膊當枕頭,半個小時連一聲都不吭,最後也不與人說聲‘再見’就走了。”

1937年,伯格曼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他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他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餘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這為他日後的電影編導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44年伯格曼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製度對學生的粗暴、專製和殘酷壓迫,由阿爾夫·斯約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50年代初,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上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和《沉默》(1963年),以及《假麵》(1966年)、《恥辱》(1968年)、《呼喊與耳語》(1972年)等等。這一時期,伯格曼多采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裏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1977年伯格曼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係。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的《芳妮和亞曆山大》。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複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60個有台詞的角色,1200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複出現在這部影片裏,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鬆的讚美詩”。

人們認識伯格曼大多是因為《野草莓》。這是一部非常老的片子,早在1953年拍成,是一部黑白片。在這部片子裏我們可以見識到伯格曼先於其他同時代電影導演所采用的拍攝手法:片頭的夢境在影片中不停地穿插,回憶與現實相互糾纏,難辨真假。

整部電影是以主人公教授先生和他的兒媳在去領獎途中所引發的回憶和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為基本脈絡,精確地描繪出一個一生都冷酷無情的老人在垂死之前幡然醒悟的心理轉變過程。老人在事業上可以稱為是一帆風順、卓有成就的,這通過他在加油站所受到的尊重可見一斑。但他在對待家人的態度上,卻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如年輕時對自己的表妹總是抱以一種調戲的態度,到老時方知當時的愚蠢;對兒子和兒媳的困境置之不理,逼其還錢;對妻子的需求和欲望漠然視之,導致她在感情上另尋出路;對忠誠的老保姆動則不滿,百般挑剔。電影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途中一對夫婦的爭吵。伯格曼對這對夫妻之間忍無可忍和恨之入骨的狀況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當丈夫說“我有我的天主教,她有她的歇斯底裏”,並且當眾嘲笑他的妻子的眼淚時,那個妻子因實在無法忍受而當眾摑丈夫的耳光,觀眾仿佛感同身受,同情的對象在不到幾秒鍾的時間內由妻子轉為了丈夫,深刻體驗了一回伯格曼掌控觀眾情緒、隨意拿捏觀眾感受的精妙導演技了。途中搭順風車的小姑娘,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她讓教授回憶起他的表妹,並且在途中為大家帶來許多歡樂。臨別的晚上,她帶著兩個男友,在樓下為教授深情地演唱一首情歌,使人於她頑皮和粗心的個性中,看到一個女孩子的細膩和善良。當然她對愛情的處理方式令人不敢恭維,但兩個男孩子的爭風吃醋和對上帝的爭論,也為電影掀起了一個小小高潮。電影的結尾總算差強人意,老人順利地領到了獎,兒媳和兒子重歸於好,老人終於不再懼怕噩夢,可以安然地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