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甘肅曆史人物概論(1)(1 / 2)

論述甘肅曆史人物,首先需要明確兩點:一是甘肅相當一部分曆史失載,如較長時期活動在今甘肅境內的羌、氐、月氏、烏孫、匈奴以及後來的仇池、宕呂、吐穀渾等政權,均未留有本民族文字的曆史記載,其曆史隻能從漢族史籍的零星記述中去考求。二是如何對待唐宗室李淵家族的籍貫問題。唐以來的1300多年中,所有史籍共認李唐家族為隴西人,但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提出“李唐家族籍貫隴西是偽冒”的質疑。此說對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而李唐家族又是研究甘肅曆史不可回避的重點之一。我們認為,應該把個人學術見解和曆史定論相區別,在甘肅地方史研究中,不能也沒有必要否認、回避李唐家族的隴西籍貫,應遵從曆史定論。

甘肅曆史人物產生的社會環境

從根本上說,人物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影響甘肅曆史人物產生和成長的社會曆史因素,概括起來有六個方麵:

中華文明發祥地。秦安縣大地灣考古資料證明,甘肅東部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隴東寧縣一帶的古豳地,又是周人的發祥地,自公劉至古公直父十餘代皆在此“務耕種,相地宜”,“周道之興自此始”。【1】隴南禮縣古西垂一帶,則是秦人的發祥地,秦先祖自中湧“在西戎,保西垂”,【2】曆經14代,不斷發展壯大,由非子受封為周之附庸,襄公時正式為諸侯國。

多民族活動的曆史舞台。從遠古起,甘肅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商、周時,除周人、秦人活動在隴東、隴南外,眾多的戎、羌、氐等民族占據了甘肅大部分地區。秦、漢時期,先後活動於河西的月氏、烏孫和匈奴都曾形成很大勢力。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前涼和西涼外,甘肅境內的氐、羌、鮮卑、胡等民族先後建立前秦、後秦、西秦、後涼、北涼及仇池、宕昌等多個政權。隋、唐時期,突厥、回鶻、吐蕃、吐穀渾又強盛一時。五代至宋,甘肅又是宋、西夏、唃斯噦藏族政權爭奪的主要戰場。元、明、清以來,通過遷徙變動,各民族經長期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漢、藏、回、蒙古、裕固、東鄉、哈薩克、撒拉、土等10多個民族聚居的格局。

絲綢之路的繁榮。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到羅馬,中間橫貫甘肅全境1600多公裏。這一黃金地段在漢、唐時期空前繁榮。成為溝通中國和中亞、西晉、歐洲的大動脈。長期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甘肅境內以敦煌為代表的酒泉、張掖、武威及蘭州、天水、平涼等一批重要商埠城市的興起與繁榮,使臨近首都長安的隴右地區成為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隴右地區也是西方文化傳人中原和華夏文化傳人西方的必經之地。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為代表的眾多佛教石窟寺以及遍布甘肅各地的大佛寺、清真寺,顯示了甘肅曆史上宗教文化的發達。

戰亂頻繁。多民族活動遷徙,相互碰撞,加之處於中央政權與少數民族勢力的交錯地帶,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錯居雜處,使甘肅曆史上民族戰爭、邊界戰爭及農民起義等戰亂頻率高,範圍廣,有時各種戰亂相互交織,對社會曆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漢對匈奴的戰爭,唐與吐蕃和吐穀渾的戰爭,宋、金、夏之間的戰爭,特別突出的是東漢時期的三次羌人起義,北魏末年的關隴起義等對甘肅的社會經濟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又如清同治年問的回民反清鬥爭,使甘肅人口由1230萬銳減至273萬,“陝甘頻興兵燹,孑遺僅存,往往百數十裏人煙斷絕”。【3】

民風尚武。特定的地理條件和多民族聚居的社會環境,使甘肅社會形成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在今天,仍然是社會風尚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漢書·地理誌》載,天水、隴西、武都等郡,“迫近戎狄,維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自武威以西,“鹹以兵馬為務”。各少數民族多以畜牧為生,更善騎射,強悍勇武。《新唐書》記吐蕃“貴壯賤弱……重兵死,以累世戰歿為甲門,敗懦者垂狐尾示首以示辱.不得列於人”;回紇“其人驍強”;黨項“俗尚武”。數千年來強悍尚武的民風,成為隴右各民族共有的基本民族素質,對甘肅曆史人物成長發展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