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棲鳳
李棲鳳(?—1664年)字瑞梧,武威人【1】,清初重臣。
其父李維新為明四川總兵。崇禎末年,李棲鳳任甘肅總兵。領兵退往江蘇、揚州一帶,編人史可法部,任忠貫營總兵,駐守睢寧。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兵進逼揚州時拔營降清,被編人鑲紅旗漢軍。棲鳳先任秘書院副理事,後調山東東昌道、湖廣上荊道。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調任湖廣布政使,十月晉升為安徽巡撫。到任後,先後鎮壓了吳繼、程國柱、趙正領導的抗清武裝;同時捕獲明總兵鄭恩祥,招降明總兵張天麒、江周等千餘人,俘殺明瑞昌王朱誼貴、趙正之子趙捷應等。後因下屬官吏濫征租稅,被降為浙江嘉湖道。順治六年(1649年),升廣東巡撫。此時,明桂王朱由榔策動降清明將原廣東提督李成棟反清,廣東大部分地方被南明占領。清廷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征剿。其時棲鳳駐南雄籌辦軍需供給。順治七年(1650年),配合清軍攻打韶州,鎮壓雷廉等領導的抗清武裝。順治八年(1651年),明曹誌建率兵攻打韶州,為其領兵擊退,斬殺2000餘人。順治十年(1653年),明桂王派李定國由廣西梧州進攻廣東肇慶,他調兵救援,打敗李定國;同時派總兵徐成功、吳進功收複羅定、東安等地;派副將陳武、李之珍攻高州,在沙江擒獲明將姚奇、中軍徐元璣,乘勢縱深挺進,殺傷大量明軍,清政府加授其兵部右侍郎。棲鳳貌威重,諸將諸軍門,凜凜不敢仰視。然心公而和,知人善任,所向有功。南方兩藩建立後,供給繁費,私稅濫役,村裏蕭然。棲鳳隨事調護,不迎合妄隨,盡力減少民負,使民眾稍免災難。康熙親書“知方略”予以褒楊。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晉升兵部尚書,六月,改任兩廣總督。順治十七年(1660年),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八年(1661年),分設廣東、廣西總督,任廣東總督,不久辭官。康熙三年(1664年),病逝家中。
棲鳳在廣東,前後20年,勳名之盛,亞孟喬芳、賈漢複。“棲鳳當南渡時,‘河上之役’,至艱苦矣,而卒無救敗亡。權力不屬,牽製多,功難卒就也。至順治時,雲蒸龍變,聲施爛然,非所謂‘鐫金石者難為功,拉枯朽者易為力’歟!”
有八子。長子鎮鼎,任廣東提督,以功加太子太保;二子鎮邦、三子鎮圻、四子鎮域,均任副將;五子鎮國,任雲南維摩知州;六子鎮坤,任廣西梧州同知;七子鎮垓,任山東青州同知;八子鎮基,任河南禹州知州。
棲風宅,清末為涼莊理事通判署,有康熙所賜“兩河巨室”匾額。墓在武威南山,有禦賜祭葬碑。
參閱《清史稿》卷239;
李於鍇《李棲鳳傳》
王了望
王了望(1606—1686年)原名家柱,字勝用,後改名予望、了望,字荷澤,別號繡佛頭陀。隴西人。隴上著名書法家、詩人。
幼時喪雙親,家境貧寒。天資聰慧,勤苦好學,為儒學生員。因才思敏捷,能文工書法,鞏昌知府聘為幕賓。後知府獲罪,了望送行,被以私通罪逮入獄。獄中書《冤辨》文,巡按禦史為其所舉事實所動,更為其才氣所感,為其平反而獲釋。
順治五年(1648年),在鞏昌府所屬岷州(今岷縣)州學被選為拔貢,任福建同安知縣。為官清廉,以能吏知名。時值鄭成功以閩東為基地抗清。了望亦有複明之意,故不願違心,不久即去職歸裏。於是周遊南北,所至與名人高士相唱酬,莫不旗鼓相當。
了望博通典籍,尤喜讀《國策》、六朝書。其為文翻案見意,所著《雪秦》、《千古恨》、《洗玉環》等篇為好古者所稱賞。其於詩,天分特高,生氣欲飛。善書法,楷書師法鍾繇,並仿王廙,行、草書摹顏真卿《爭座位》帖,而變本加厲,縱橫蹀躞,了無跡痕,超凡脫俗,自成一格。與同時代書法大家王鐸、傅山相上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病卒於隴西,時年80歲。著有《風雅堂詩文集》、《風雅堂拾遺》、《荷澤先生自書詩文稿》、《一笑冊》、《小蚩冷集》等。其《風雅堂漫語》日:‘風雅’二字,談何容易!唯忠臣孝子,勞人思婦,情到不堪忍處,始淋漓悲憤,而發出一段流連之辭,使千萬世有情者讀之而亦唏此類歔,不禁為人流連感慨焉。故龍子猶謂宋人談多少‘理’字,不如唐人說一‘情’字。乃真學問人體貼到十二分之處,非淺人可仿佛其意緒也。餘有誌而未逮,偶欲為同誌者鼓此一段事,而性情之唱和殊少,筆墨之纏繞無已,愈知天下之有情者不多也。因與謙若為之浩歎。”其詩如《蓮峰山》:“到此喜無山犬嗥,峰尖履遍未雲勞。似臨大地三千外,不過平天尺五高。加以風聲即閬苑,總稱海市多鬆濤。為眠閣上眼眶遠,秋滿五陵雨若毛。”《岷山道中有懷》:“一路經行處,林蔭宛轉開。寒雲突剩雪,怪石擘蒼崖。事憶往年恨,人留知己衰。徒因老易去,勉作看山回。”其書法作品早在清代即很知名,“至今藏數行書者,珍為拱璧”。今甘肅省博物館、隴西縣文化館收藏有其書法作品。
參閱吳之埏《王荷澤先生傳》;
《隴西縣誌》
慕天顏
慕天顏(1623—1696年)字拱極,一字鶴鳴,靜寧人。清代名臣。出身仕宦之家,祖慕容三讓,明末任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