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魯迅:現代中國的思想巨人(1 / 1)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魯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地主家庭,家鄉的傳統文化給他以滋潤,他十分景仰故鄉的曆代先賢,並努力搜求有關祖先的資料。

魯迅13歲那年,家裏遭遇了一場很大的變故。他的祖父周介孚因為涉嫌科場舞弊被判重刑。這件事不僅使周家的聲譽掃地,而且花錢疏通官府使周家經濟上陷入了困境。

這場變故使周家的境遇日益糟糕,年幼的魯迅也因此領略到世態的炎涼、人情的淡薄。就在祖父下獄的同時,魯迅的父親又染病在床。少年魯迅承擔了家庭的重任,常常奔波於當鋪和藥鋪之間。這些經曆在魯迅的心靈上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1898年,魯迅來到南京,先後在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學習。在這裏,他看到了《天演論》這樣的進步書籍,並於1902年被選派赴日本留學。

到日本以後,魯迅抱定學習醫術、治病救人的信念到仙台醫專學醫。學習期間,盡管功課繁忙,魯迅還是讀了大量書籍,尤其是文學作品。一次偶然的機會,魯迅認識到單單醫治人的肉體不能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的麵貌,隻有通過改造人的精神才能起根本作用。在此情況下,魯迅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

1909年,魯迅回到紹興,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紹興府中學堂擔任教師。辛亥革命的風暴波及到浙江,紹興光複了,魯迅出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但是,辛亥革命後一些守舊派紛紛掌權,魯迅對此產生了困惑。1912年,魯迅來到北京,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記》,向“吃人”的社會提出了強有力的控訴。

五四運動爆發後,魯迅站在新文化運動的最前線,他的小說集《呐喊》充分顯示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實績,其中收有他的名作《孔乙己》、《阿Q正傳》、《藥》等。

後來,魯迅又出版了小說集《彷徨》,裏麵收錄了《祝福》、《傷逝》等名篇。

1925年,北京興起了轟動一時的女師大風潮,魯迅旗幟鮮明地支持被壓迫學生反抗校長楊蔭榆倒行逆施的正義鬥爭。魯迅和學生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大大溫暖了年輕學生們心。

在這場鬥爭中,魯迅被免去教育部僉事一職,他難以撫平心中激蕩的感情,奮筆寫成了《野草》一書。

“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出了戰鬥檄文《紀念劉和珍君》。反動當局準備通緝魯迅。魯迅離開北京,來到南方。

隨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廣州也發生了反革命大屠殺。魯迅和夫人許廣平離開白色恐怖籠罩的廣州,來到上海,開始了“十年攜手共艱危”的戰鬥生活。

魯迅積極組織參與了在中國共產黨建議下成立的左聯,這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站在左翼文藝戰線的最前線,以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鮮明的政治態度,與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文藝派別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這些鬥爭中,魯迅把雜文當作投槍、匕首,準確地刺中敵人的要害,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一期間,魯迅寫出了《故事新編》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1936年,魯迅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代表把一麵寫有“民族魂”的白底黑字旗輕輕地覆於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