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丹尼爾·貝爾: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2 / 2)

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貝爾把社會發展分為互有聯係的三個不同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按照貝爾的觀點:前工業社會是指以農業、礦業、漁業、林業為產業的社會。這些經濟部門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可將其歸類為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貝爾將其稱之為“對自然的博弈”。工業社會是指以加工業、製造業、建築業等部門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依靠機器大批量生產產品的社會。與前工業社會主要利用原料技術相比,該社會主要利用能源技術來生產社會財富,強調資本重要性。後工業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的活動都與信息的搜集、傳遞、過濾、使用有關聯。在這個時代,信息技術不僅對經濟結構和勞動力構成帶來了變化,而且正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從而使得社會的勞動者的絕大多數從事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的工作。新社會的戰略資源是信息,知識正在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論述後工業社會與其他社會發展階段的區別時,貝爾用社會結構的五個變化來說明後工業社會的特征:

第一,從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部門來看,後工業社會發生了從產品經濟向服務性經濟的轉變。

第二,從勞動者的職業分布上看,專業性與技術性階層處於主導地位。在後工業社會中,具有支配作用(並非指從業人員最多的職業)將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事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職業,而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將取代以財產為基礎的資產階級而成為後工業社會的統治集團。

第三,從技術的利用上看,前工業社會的主要技術是農耕和漁業等開發原料的技術,工業社會主要是利用能源的生產技術,而後工業社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

第四,從社會發展的軸心上看,理論知識將成為後工業社會的軸心。這是後工業社會最突出的特征。

第五,在未來的決策方麵,由於決策過程和環境更加複雜,後工業社會將更多地依賴新的“智能技術”,即用計算機程序、係統指令等智能技術來代替人們的直觀判斷,進行決策選擇。

1973年貝爾正式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係統地研究了工業社會的未來,預測了發達國家的社會結構變化及其後果,在美國學術界和國際未來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未來學的經典著作。從此,“後工業社會”這一概念得到了廣泛應用。貝爾在書中寫道:“本書提出的命題是:在今後30~50年間,我們將看到我稱之為後工業社會的出現。正如我所強調的:這首先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其結果在具有不同政治和文化結構的社會中將有所不同。”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發展其實就是信息產業興起和傳統產業信息化的過程,信息在後工業社會中處於核心地位。貝爾在其以後的著作中也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理論,他在1979年發表的題為《信息社會》的文章中明確提出:“即將到來的後工業社會,其實就是信息社會。”

在這裏,貝爾已經意識到,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革命正是後工業社會來臨的突出標誌。此外,後工業社會作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工業社會向未來社會的過渡階段,因此包含了動態的“信息化”的概念。雖然貝爾沒有首先提出“信息社會”的概念,但是他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和後工業社會形態和特征的描述和今天信息社會的含義基本一致,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