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巧妙地暗示更容易讓對方改正錯誤(1 / 1)

一天中午,查爾斯-施瓦伯經過他的一個鋼鐵廠時,看到幾個工人正在懸掛著寫有“禁止吸煙”的大招牌下抽煙。施瓦伯並沒有指著那塊牌子質問:“你們不識字嗎?”他走近那些人,遞給每人一根雪茄,說,“如果你們去外麵抽雪茄,我就太感激了。”果然他們立刻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但他們依然很敬重他,因為他並沒有對此指責,反而了給他們每人一件小禮物,讓他們感覺到了尊重。誰會不喜歡這樣的人呢,你說是嗎?

約翰-華納梅克也曾用過同樣的辦法。每天他都會去費城自己的大商店裏巡視。一次他看見一名顧客等在櫃台前,卻沒有一個售貨員為他服務。那些售貨員正擠在櫃台遠處的另一頭說笑。華納梅克什麼也沒說,自己進櫃台後招呼了那位顧客,然後讓售貨員裝好貨物,就默默走開了。

很多官員被批評不接待群眾。這固然由於他們很忙,但有時卻是因為助理對他們的過度保護。由於怕太多訪客給官員造成負擔,助理們常會拒絕一些訪客。卡爾-蘭福特,曾在佛羅裏達州奧蘭多市——迪斯尼世界所在地,當了多年市長。他常常告訴助理讓群眾來見他。他還宣布要實行“開門政策”。但是他的秘書和行政助理仍然常把來拜訪他的群眾擋在門外。

這位市長最終的解決辦法是:拆掉了他的辦公室大門。並讓助理知道了此事,從此,這位市長真正做到了“行政公開”。

若要改變一個人又不使他生氣,換兩個字就能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很多人都會在批評前先真誠的讚美對方,然後一定再“但是”開始批評。譬如,要想讓一個孩子改變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也許會說:“約翰,我們為你驕傲,這學期你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的代數再努力點,成績就更好了。”在聽到但是之前,約翰可能會很高興,立刻他就會懷疑這個讚美的真實性。對他來說,讚美不過是為後來的批評設下的伏筆而已。由於真實性被誤解,也許就很難達成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

其實,麵對這個問題,隻需把“但是”變成“而且”,就容易多了。“約翰,我們為你驕傲,這學期你的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下學期你繼續奴隸,你的代數就會比別人強了。”

由於沒有失敗的結論跟隨在讚揚後麵,約翰會高興地接受讚許。而且我們暗示了他我們希望他改的行為,因此他會更盡力地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對那些特別反感直接批評的人,間接地暗示他們的錯誤,會有更加神奇的效果。居住在羅得島溫沙克的瑪姬-傑克在我們的課程中講述了她使一群懶惰的建築工人,蓋完房子後又清理幹淨的事。

最初幾天,傑克太太回家後,總會發現滿院子都是木屑。她不想和那些工人爭辯,因為他們把工程做得很好。因此每當工人離開後,她就和孩子們一起撿起這些碎木塊,並整齊地碼放在屋角。第二天早晨,她把領班叫到旁邊說:“我很高興昨天晚院子裏這麼幹淨,沒有讓鄰居感到不便。”那天以後,工人每天都會撿起木屑堆放在一邊,領班也每天都來檢查。

後備軍人和正規軍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理發,後備軍人認為自己是老百姓,很不情願理短頭發。

美國陸軍第542分校的士官長哈雷-凱賽帶後備軍官時,要求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他也可以學那些正規軍的士官長,對自己的部下吼幾聲或威脅他們。但他不想這樣做。

他這樣說:“各位先生,你們都是領導者。領導時的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方法。你必須為你的部下做個榜樣。你們都了解軍隊對理發的規定,我今天就要去理發,讓它比某些人的短很多。你們可以對著鏡子看看,作為部下的榜樣,你們是否需要理發了,我會給你們安排理發的時間的。”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果然下午有幾個人照過鏡子後,自願去理發部按規定理了發。第二天早上,凱賽評論說說,他已經看到了隊伍裏具備領導者氣質的那些人了。

1887年3月8日,美國最偉大的牧師及演說家亨利-華德-畢切爾逝世了。就在那個周末,萊曼-阿伯特應邀向那些因畢切爾的去世而悲傷不已的牧師們演說。他急於讓演說成功,因此他反複修改演講辭,並象大作家福樓拜一樣謹慎地潤色,然後讀給妻子聽。和大部分寫好的演說辭一樣,寫的很不好。如果她不夠理智,她也許就會說:“萊曼,太差了,不能用。聽起來你像是在念百科全書,所有的聽眾會因此睡著的。你傳道這麼多年,應該寫點更好的東西。天啊,你為什麼不學普通人說話那樣,表達的自然一些呢?如果你在演說時念這篇東西,肯定無法成功。”

這隻是“也許”。不過如果她真那麼說,後果如何她也知道。因此她隻說,如果把這篇講稿登在《北美評論》上,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言外之意就是,這篇講稿寫的不錯,但並不適合做演說。萊曼-阿伯特聽懂了她的意思,於是他撕碎了精心準備的稿子,後來他演說時,甚至連筆記都不用。

要想不傷感情、不引起憎恨地改變他人,第一條規則就是:巧妙地暗示他人注意他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