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37章談我的“收藏”
貧窮思溫飽,盛世興收藏。改革開放後,我才開始收藏:集郵,古錢幣,火花,糧票,布票,副食品票等,自知談不上“行家裏手”,故隻買對的,不買貴的。這種思路雖避免了上當受騙,但也走入了誤區。所購藏品相對而言增值不快。
首先是“集郵”郵票具有三種價值:一是使用,二是增值,三是欣賞。八十年代出現了“收藏熱”。1980年黃永玉設計的庚申年“猴票”一枚八分,現在漲到了一千多元。1982年我開始集郵時隻要50元就可買一枚,當時嫌貴沒有買,所買的郵票全部是麵值價。這就是“隻買對的,不買貴的”的誤區。雖然所購的麵值價如今翻了許多翻,但不屬猛漲。還有些票也有跌破麵值的時候。賣給郵販子隻能按市價打七折。每年發行的新郵票我都收藏了,到2000年我就再也沒有集郵了。這是因為郵票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和增值價值,僅僅剩下欣賞而已,如今一套郵票發行量很大,且麵值標價又高,已無“物以稀為貴”可言。不增值,我集它幹什麼?精美的圖案多矣!為救郵市,郵局曾銷毀了不少郵票,但收效甚微。但我在“方寸之地”遊弋,卻在快樂中獲得了不少知識。郵票反映了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也展現了我國的秀麗山川、風土民俗,既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又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被人們稱為國家的“名片”。由於印製精美,被譽為絢麗多彩的小型藝術品。我為已擁有而自豪,它伴我美好人生,使我的生活豐富多彩。
同時收集“古錢幣”。古錢幣按珍、罕、稀、少、多,分五等;又分別以1、2、3、4、5代替。同是珍品的錢幣仍有高低之分,所以每等內又分上、中、下三級,共計15級。我收集的古錢幣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談不上珍、稀、罕,但買時卻沒有花多少錢,最多幾塊,最少伍角,買貴的怕碰贗品,雖不識貨,看中了就討價還價,以成交為準。最不值錢的是宋幣和清幣,鑄量很大,流傳極多。1992年我在南昌地攤上花22元買了一枚明幣“洪武通寶”,背麵是一小兒騎牛,乃朱元璋也。朱幼時放過牛,“洪武”乃朱當政年號,這是最貴的一枚,回家一查《錢幣辭典》,其圓麵積卻比書上的比例要大許多,可能是贗品。贗品為什麼又不按比例仿造呢?可能是“花錢”,在當時不作正式貨幣流通,故未載入辭典。總之不知其故,有待專家考證。在收集錢幣的過程中,對錢幣的知識了解不少,遠古時期是“貝幣”、“龜幣”。商周時期銅金屬也成為主要的貨幣,長期以來銅幣始終是中國貨幣的主流。1900年後,傳統的方孔製錢逐漸被機製銅元取代,民國初年貨幣仍以各種銀、銅元及鈔票為主,自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後,銀銅元才逐漸退出流通。在收集古錢幣時,還能欣賞背文書法。春秋戰國時期的空布首,刀幣是甲骨文和篆書。唐幣是隸書、真書。北宋還有趙佶的瘦金書。古錢幣見證了中國貨幣的發展史,具有深厚的曆史沉澱。在收藏時還知道我國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如同四大發明一樣,發明最早,實用最晚。如“火藥”外國人拿來造炮彈,中國人卻做鞭炮。“指南針”外國人拿來做羅盤用於航海,中國人卻用於看風水……這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相對封建社會來說是一種進步。我將藏品逐一放入錢幣冊,標明了年代,等級,以及當時所購買的價格。彷彿穿越時空走進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