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42(1 / 1)

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41章附庸風雅

學書未成,卻嗜好古碑帖。一逛書店看見名帖就要買回家。字沒有練好,家中的字帖卻成了堆。從前喜看招牌字,現在不看了,大多是電腦裏麵調出來的,缺乏個性。

某日經過省展覽館看見前棟舉辦書法展覽,就信步而入。大廳隔成一個個單間,裏麵擺滿了字畫,還標明了價目,原來是書家出售自己的作品。走進一個書法間,一位七十歲的老者和一位中年人正在聊天,可能是見我不修邊幅,缺乏風度,老者調侃道:“看字要提意見,不提意見要買門票啊!”我說:“你的字在哪?”他說:“在隔壁。”我走過去一看,他的字寫得的確漂亮,所臨的帖正是我熟悉的帖,暗自思忖,狗眼看人低,我也要侃他一盤。轉過身來對他說:“打門票沒有帶錢,今天隻能提意見了。”他雙目視我,等待下文:“你臨的是宋末元初趙孟俯的帖,趙體柔中含剛,秀麗端雅。筆圓架方,流動帶行。他的作品很多,楷書的代表作是《龍興寺碑》《三門記》,行書的代表作是《赤壁賦》《洛神賦》。你的字寫得形似,但神似還欠火候,難以成為大書家。”他聽畢臉上出現了恭謙。連忙遞上一枝煙給我,並起身讓座,還泡了一杯茶。此時我賣起了關子,慢悠悠地點燃了香煙,儼然一副大家風範,繼續說:“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三種版本,一是虞世南,二是褚逐良,三是馮承素,虞、褚乃唐朝的大書法家,而馮名不見經傳,你知道現在的書法教材為什麼都采用馮承素的版本嗎?”我凝視著他一下,便自答道:“因為虞、褚是臨帖,而馮是摹帖,唯摹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跡。你臨帖的功夫絕不會超過虞,褚二人。由於沒有自成一體,所以很難成為書法大家。”老者聞言色變,連忙遞上名片,直問我是哪個單位的,為進一步考考我,又指著中年人寫的行書對聯說:“他臨的又是哪家的帖呢?”我走上前去細看了一下說:“他肯定臨了魏碑,因為古樸厚重,同時還臨了漢隸、唐楷等行書帖,因為已自成一體,所以很難看出是臨了誰家的。”中年人連連點頭,又雙手遞上一張名片。二人都要我留下姓名和電話號碼以便交流,這時我傻眼了,我的字怎麼拿得出手呢?幸好是鋼筆字,而姓名又是一生中寫得最多的,隻好凝神靜氣寫給他。出得門來我在想:他們一定在琢磨我的簽名。“怎麼書界沒有聽說這個人呢?鋼筆字不怎麼樣,不知毛筆字如何?”這正是:“意見難提須買票,附庸風雅賺煙茶。”

這時我想起了蘇東坡穿著便服遊莫幹山寺廟的故事,老和尚不認識他,顯得很怠慢,見他進門隻冷冷地哼了一聲“坐”,不樂意地向小和尚說:“茶。”一番敘談之後,老和尚發現來人談吐不凡,就比較恭敬地說:“請坐”,並吩咐小和尚“敬茶”。直到後來,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便一反常態興衝衝地招呼:“請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等到蘇東坡起身要走,老和尚還要厚著臉皮請東坡留下一點墨跡,蘇東坡援筆立書,送他一副對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此時我也體會到蘇東坡遭遇炎涼的感受,隻不過他是大文豪,我是一個冒險者。倘若不是遇見自己熟悉的字體,或者拿來毛筆要我寫幾個字留念,馬上就會露餡,真是險哉!但又樂矣!

200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