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78(1 / 3)

第七卷小說 第77章潘奶奶之死

長沙的冬天是嚴寒的,雖沒有北方的氣溫低,但凝聚著看不見的濕氣。夜幕降臨,路人稀少,但在某小區外的空坪上熱鬧非凡。一個用油布搭著的簡易棚,民樂、西洋樂響徹夜空,還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正中掛著一張老太太的像,兩邊掛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椿樹早凋悲未己”,下聯是:“萱花忽殞恨如何”。橫批:“潘某某追悼會”。原來是長沙死去老人的彈四郎。

看熱鬧的人不少,隻聽有人議論:“遭孽啊!有兒有女,死去五天無人知道,屍體都臭了。”還有人說:“聽說兒子是老總,女兒還是白領呢?”還有一種聲音:“年齡又不大,隻有65歲,是孤寡老人還好些,得了病,社區還會派義工照顧呢。”

讀者若知這位潘奶奶是誰?因何早逝?且聽我慢慢道來:

八十年代末,潘奶奶原是省外貿公司宿舍的傳達(臨時工)。當時外貿可是紅極一時的單位,因為國家急需外彙,故銀行大力支持。其福利待遇非常好,工資加獎金超過了公務員。在分配福利房時,全由公司統一裝修,自己不花錢,外窗是鋁合金嵌玻璃,房內是瓷磚。現在不算什麼,當時可稱豪華,因為那時大學教授的住房還是木亮窗,水泥地麵刷油漆哩!

潘奶奶當時稱潘阿姨,年齡隻有49歲,做事非常勤快,雖沒有什麼文化,但識幾個字,孟母三遷的故事還講得一個大概。每天把樓道和院子打掃得幹幹淨淨,自然也收點廢品賣錢,來往書信也管理得井井有條,見了小孩主動逗一下,男女老少都打招呼,人緣極好,大家親切地稱她為潘阿姨。

白領員工的父母住在這裏,外出買菜時,買多了難提上樓,她都主動幫忙。辦公室王主任家算是豪華的,除麵積較大以外,高檔家俱,進口電器一應俱全,其老娘也住在這裏。有一次王大娘買菜回來,見她又幫忙提菜,過意不去,非要她進屋坐一會兒,並準備了水果招待。她隻好進屋,真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大開眼界;走道是黑色鋁合金間隔,當時未時興吊頂,故沒有射燈,但走道屋頂用鐵絲布滿了塑料葡萄和綠葉。別致的裝修使她嘖嘖不己,王大娘泡好了龍井茶,與她拉起了家常:“妹子,你家有幾口人,這麼熱心,我怎麼感謝你啊!”

“我家有三口人,丈夫因車禍逝世,現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老家望城農村讀書。兒子潘文讀高二,女兒潘倩快初中畢業了。我不需要什麼感謝,如果兒女進城來看我,能到你家坐一會兒嗎?”

“這有什麼關係,來罷!熱烈歡迎!”王大娘回答得很幹脆。

當年暑假,兄妹進城,其母就將他們帶到王主任家,王大娘十分客氣,還要留母子仨吃飯,她們堅決不吃,果真隻坐了一會兒就走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母子吃完飯後,潘阿姨噙著眼淚對兒女說:“你們可知道?我為什麼帶你們去她家嗎?”兒女們搖了搖頭。“你們的父親死了,全賴我的打工收入供你們讀書,讀書要發狠啊!你看外貿的白領大都是大學本科生,讀了書的人硬是不同,工資高,福利又好,還有房子分配,連裝修都不用花錢,如果不讀書,就會像你們的父親一樣,幹的是苦力活,住的是土磚屋……”兒女們不語,這些話卻深深地烙在孩子們的心中。

從此,潘文讀書更努力了,原來他準備高中畢業就去打工,想減少母親的負擔。現在已知母親的良苦用心,經過一年的衝刺,第二年就考取了清華大學。女兒潘倩也是一個懂事的姑娘,原來成績不是很好,經過努力也考取了望城一中。其學費來源,潘文每年獲取了學校的獎學金,潘阿姨手中還有一點丈夫因車禍所賠的撫恤費,每到寒暑假,兄妹倆都進城打工,故每年讀書的學費基本不成問題。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外貿就走下坡路了。1993年在精簡人員時,潘阿姨被辭退,外貿宿舍再也沒有傳達了,樓道無人清掃,各自打掃門前雪。此時潘阿姨也有五十五歲了。為了生存,她擺過地攤,被城管趕得東奔西走,也上門當過保姆,曾受過主人的白眼。

五年後,鐵樹開花,石頭翻轉。潘文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深圳一家大公司當了一名工程師。由於才貌雙全,被老總的女兒周英看中,周英打扮時髦,頗有姿色,眼光很高,待嫁閨中,比潘文還大二歲,既見金龜婿,卷袖用手擒。她隔三差五便喊潘文去家中修電腦,好似家中買新電腦不起。老總的千金來召喚,豈敢違命,潘文每次去她家,周英都打扮得十分洋氣,盡顯女人風姿,並準備了水果招待。潘文誠惶誠恐不敢望她,低頭做事。“哪裏壞了啊?”周英將頭貼近潘文佯裝觀看,讓飄逸的秀發和濃鬱的法國香水誘惑對方。潘文一查,每次都是插頭鬆動,並無大礙,心中自然明白。落花且有意,榆木豈無情。一來二往,兩人就談起了戀愛。周老總得知,心中有數,佯裝不知。不久的某日他將潘文叫到辦公室,嚴肅地說:“我隻有一個獨女,將來的女婿是要入贅的,生下小孩要姓周,以後的財產由你們繼承,結婚的新房不成問題,我在附近買一套給你們,你同意就結婚,不同意就不要與我女兒往來了。從此你也不能繼續在公司工作,明白嗎?”潘文一聽頗感為難,招上門婿,母親是死活不會同意的,但一想這可是機遇啊!況且他女兒長得也不錯,何況他家十分富有,如果僅憑自己奮鬥,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出人頭地?他猶豫了一下便答應了,提出的條件是要大家共同瞞著他的母親和妹妹。周老總回答:“這個自然,你妹妹在上海是不會知道的,她們看不到戶口簿。”不久潘文便成為了老總的助手,享受副老總待遇。

在結婚的那天,潘阿姨偕同女兒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婚禮,自然入贅的事全都瞞著她們,她為兒子能娶到有錢人家的女兒自豪。新房麵積為三室一廳,裝修檔次大大超過了省外貿王主任的家,她為自己的睿智而自豪。潘文想留母親長住,卻又不敢,因為購房款全是嶽父出資以女兒名義買的。母親和妹妹隻住了一個星期就要走,潘文沒有挽留,臨走時潘文說:“媽,以後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在老家享清福吧!我每月寄300元給你”,潘阿姨喜笑眉頭,“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終於看到了回報。潘倩大專畢業後,被應聘到上海一家公司當會計,也找了一個白領男朋友。每月也寄200元。當年在望城農村每月有500元的收入,吃穿不愁,還有盈餘。被當地村民稱為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