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章屯城村
題記:屯城,隸屬於陽城縣潤城鎮。長平之戰時秦將白起曾在此屯兵屯糧,因此得名。屯城居民為雜姓,有張、趙、鄭、程、王、陳、高等,至今有“鄭半街,張半道、陳一角”的說法。鄭家祖孫在元代兩封國公,二世平章;張家於明清五世之內出過三位進士,村內有二郎廟、關帝廟、張公閣、東嶽廟及宗族祠堂等。屯城又稱虎穀裏,是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張慎言的故鄉。
正月初三,是一個霧霾籠罩下的晴天。早飯後,領著女兒,輕裝簡行,向陽城方向出發。利用春節休假的時間造訪幾個古村落,是年前就定好的計劃。
過了潤城,沿沁河,一路打問著向屯城走去。
淺淺的沁河在裸露的河灘上勉為其難地流淌著,較三年前愈發地瘦細了。沁河兩岸布滿了鱗次櫛比的工礦企業,河道裏到處堆放著煤山、砂礦,坑坑窪窪的挖掘痕跡隨處可見。裸露的河灘覆蓋著枯黃的野草,在冬日荒寒的霧霾下,愈發顯得千瘡百孔。偶然有白鸛和水鳥在水麵上飛起飛落,是途中唯一見到的生動畫麵。
古人認為:“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也。”又說,“經脈者,所以能絕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管子·水地》)。今世鄙棄傳統文化,沒有了對天地的敬畏之心,所有的河流幹涸的幹涸、汙染的汙染,能夠流淌的也被一座又一座的水庫寸寸截斷,早已是不通了。
屯城就位於沁河岸邊的臥虎山下。
走進屯城,印入眼簾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城鎮,新農村的樓房密集且鮮亮,寬闊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個抽象圖案的大理石雕塑。屯城,作為一個村落,已然沒有了一絲“村”的味道和想象中的古樸清幽,而更像是一座新“城”了。臥虎山起伏連綿,在霧霾的充斥下,蒼鬆翠柏被蒙上厚厚的灰色。
走進去,在新農村包圍的中心地帶,見到了一片老房子,卻都大門緊鎖。門前堆積著厚厚的落葉,鮮紅的對聯十分醒目。遠處趙家的三座明末堡樓巍然聳立,很有些壯觀的意味,卻繞來繞去怎麼也走不到近前。一座關帝廟修葺一新,卻也是大門緊鎖。
有村民們手中提溜著東西,步履匆匆在忙著走親戚,村裏的小賣部門前堆放著各種花裏胡哨的禮品盒,生意紅火。向一位本村的年輕女子詢問東嶽廟的位置,女子告訴我,東嶽廟也鎖著,進不去。女子幫我到處尋找拿鑰匙的人,說是出去走親戚了,不在家。問她知不知道張慎言的故居,女子搖搖頭說:“不知道,這些事老人們才能說上來。”於是,她把我們領到了村委主任的家裏。
村委主任姓陳,四十多歲的樣子,田字臉,身材高大,對本村的曆史文化爛熟於心,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他話音低沉,地方口音讓我聽得不是很懂,但了解到的東西已遠遠超過我的預期。臨別陳主任贈送我的兩本資料,讓我如獲至寶,欣喜不已。
屯城的陳姓,先祖為陳廷敬的長子陳謙吉,陳謙吉致仕後遷居到屯城。陳主任至今記得,屯城原本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城,並且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這四道城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後來都被毀了,隻剩下一截城牆的遺址。張慎言的祖墳也在“破四舊”中破掉了,石人石馬被鑿開用來修建了水渠。
曆史上的屯城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單張家在明清兩代就出了三位進士:張慎言的祖父張升為明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河南參政;張慎言字金銘,號藐山,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官至南明吏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張慎言從孫張泰交,為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張慎言是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外孫,很早父母雙亡,由祖母一手養大。他自小穎悟絕倫,家學淵源,才華出眾,有文章曾被視為三晉楷式。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所過之處,官聲甚好,做陝西道禦史期間政績卓著,當地民眾為其建了祠堂。張慎言襟懷坦蕩,不避權貴,一生宦途坎坷,因“三案”忤逆旨意,被貶謫戍守甘肅酒泉,卻能寵辱不驚,在肅州構建“快雪亭”,日日著述其中,以詩文當吹笳拊缶,自得其樂。賜還後,補湖廣道,遷太仆少卿,太常卿,轉刑部左侍郎,又因讞獄不合帝王旨意,罷官家居。此後在屯城的泊園度過了八個春秋。
屯城,在明清兩季,曾經簪纓世家、卿相士大夫迭出,曾經華屋連綿、高樓聳立,曾經香車寶馬、雕梁畫棟,曾經洎水流雅韻、虎穀隱名士。張家原有大大小小近三十多座院落,整個張家府邸占據了屯城村大半條街。以街為界,西邊俗稱西宅,有花園,有觀花樓;街東有書房院,有祠堂。如今除書房院、觀花樓等少數院落還能看到,其他的院落均已損毀。張府與屯城多數院落朝向不同,並非坐北朝南,而是依山勢座東朝西。大門前“忠恕”二字依舊清晰可辨。在內宅門額上有“恭儉惟德”四字。院中建築因年代過於久遠看上去已然搖搖欲墜,幾處木雕風化嚴重,堂屋外牆貼上了雪白的馬賽克。張家當年的輝煌,經過幾百年風雨滄桑的洗滌早已不複存在,而張府也隻能作為一個遺址看了。流傳下來的是張慎言的思想、君德和文章。
在屯城所有曾經的富麗堂皇、厚重典雅的建築中,張慎言的“泊園”最惹人遐想。
張慎言在遭遇貶官、閑居故鄉的歲月,淡泊功名,寄情山水,於泊園寫下了諸多詩篇,名曰《泊水齋詩鈔》,後被收入《四庫全書》。該詩集中以泊園命名的詩歌有《泊園鬆苑》《泊園聽雨》《泊園對月》《解嚴走泊園對花作》《仲秋泊園臥病》《潤十一月朔二日郊行看雪歸泊園獨飲有懷作二首》《留郭九子讀書泊園以歸省展期》《韓中散見枉泊園》《抵泊園甫成二首》等。
據乾隆版《陽城縣誌》卷十六《誌餘》載:“泊園,明太宰張慎言別業也。在縣東三十五裏屯城。其地名虎穀,本王國光尚書小築,後太宰複營此為菟裘。其處鬆柏蒼翠,溪澗曲折,秋冬之際,紅葉彌滿山穀間,尤為奇勝,溪盡處為小橋,橋北懸崖,建閣其上,狀若飛樓,言曰“菌閣”,最稱幽曠之居。”想必那座在橋北懸崖上建造的閣樓,遠遠看上去像一隻巨大的蘑菇,所以起名為“菌閣”,張慎言在菌閣落成後,又詩一首,題為《虎穀飛閣成落之》,雲:“別浦乍晴新雨後,長林才弄好音初。筇將倦矣雲多白,酒忽醒時鬆正疏。淙響欲逋留可住,冷風送善領其餘。看來諸好紛紛落,著此孤亭良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