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集15(1 / 2)

第一卷 第15章我與“澹然居”

不少人問我,為何給鄉下的房子取名“澹然居”,對這個問題我有點答不上來,因為不是一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其實也為什麼,也不為什麼,一朵花有名字,一根小草也有名字,養隻小狗也要起個名字,在一個地方起造房屋,當然更應該有個名字。早先的農村凡有點文化的人家都要給住宅起名號,在門楣上掛匾,大門有大門的匾,客廳有客廳的匾,書房有書房的匾,起居室有起居室的匾,這原本是件尋常事,不足為奇,隻是今天古風已隨風散去,那份詩意的講究早已蕩然無存,說起誰家居住的位置,都用坡上的,溝下的,窯頂的,村口的等等來指點了,講究點的最多大門上放置瓷磚燒製的幾個字,內容和字體都俗不堪言,和傳統文化之神髓已毫不沾邊。所以為住宅掛匾,狹義而言僅僅為了便於稱呼,也為了有朋友找上門來一看便知,還為給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做一個注解。一定要說意義的話,那就是一個澹字是我喜歡的字眼。澹和淡本是一個字,因為寫起來文氣些一般都用繁體,澹然,也即有恬靜安然,恬淡,安定,安靜的意思,然字又有信守,然納,然諾的意思。原想用“夷希微”做居室名,取義《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之意。老同學唐史專家趙跟喜先生說字義太生僻,不夠明朗,一般人搞不懂,建議不用,我以為然,遂用了澹然二字。

《韓非子·大體》:“澹然閑靜,因天命,持大體。”蘇軾《祭陳君式文》:“澹然無求,抱潔沒身。”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餘見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李白有五言詩句:“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莊子有名句曰“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說來說去,取名“澹然”,不過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欲無求的心態而已。自忖雖讀過幾本書,但“文化人”的稱謂是夠不上的,因此涉了附庸風雅之嫌,有詩曰:“風雅已不堪,何須更附庸。”可似是而非不倫不類因俗求雅越求越俗或許正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品位吧,不如此又能怎樣呢?一村民問我,澹然居的澹是什麼意思,我說就是扯淡的意思,村民大笑,我說不好笑,真是扯淡而已。

落葉歸根是一種人生的自然形態。但真正的故鄉是很難回去的,生於斯長於斯卻歌哭不在斯的故鄉隻能在心裏,在夢裏,最親的親人早已長眠在冰冷的黃土下,故鄉的麵孔也漸漸生疏淡漠了。隨著城鎮化的浸淫,一切都在變,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模樣,故鄉早已淪陷為一個大概念了,這個概念就是炊煙,老樹,水井,河流,堤堰邊的野花,榛莽叢裏的酸棗,野草的芬芳,山鳥的歌唱,雞鳴,狗吠,牛鈴,羊群……而今這些農村的畫麵元素越來越稀缺,越來越逼仄了。

白居易有詩雲:“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是不是故鄉沒關係,心安才是重要的。所以又說“心安之處是故鄉”。多少年來尋尋覓覓,與其說是在尋找歸根的所在,不如說是在尋找一個心安之處。而一顆被世俗浸泡成鏽跡斑斑的心該怎樣安放才能回到本我呢?

一生四處漂泊,以處處有家處處無家的方式在得過且過,始終夢想著停下疲憊的腳步,找一處青山淡水的地方去過怡然恬淡的生活。從此與世無爭,與物無競,蒔花種菜,觀星賞月,自得其樂。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曾經回呂梁黃河邊翻修了舅舅住過的破窯洞,卻因路途遙遠,一年難得去一次,而親人的後人們已然沒有了“親”的感覺,少了幾分親情的溫暖多了幾分被算計的不快,當年的甜滋蜜味已然不再,便從此打消了這個願望,卻又賊心不死,繼續在晉城周邊一帶四處尋覓,惜乎如今的農村大都破敗不堪,人煙稀少,鬼狐之氣森森然,沒有幾處是適合居住的,而風景優美的地方又多交通不變,路途遙遠,且“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不合久居。

仿佛得到神諭一樣,極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城則村,便和這個地方一見鍾情,隨即完成了和澹然居今生今世的相遇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