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23章陝北印象之宋百萬村
在靖邊縣新城鄉,流傳著一個民國時期著名的人物,這個人物姓宋,排行老三,小名宋三,當年因家私百萬餘,綽號宋百萬。
在新城鄉用過了午飯,我們在鄉政府派的向導帶領下來到了陸家灣,也就是著名的宋百萬村。
我們的出現引起了村子裏一片狗吠。
宋百萬村藏在一個高下不平的山溝裏。走過一個山峁,斜陽下看見了一個很明顯的土包。向導說,那就是宋百萬家的遺址。
沿著山峁走過去,在宋百萬遺址前麵的院落裏,一位農婦正在用連枷打著油料作物,這種作物的名稱叫黃芥,隻在本地有產。連枷,是農村常用的脫粒工具,範成大有“新築場泥鏡麵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的描寫。見過人民公社時期,在生產隊的打麥場上,村裏的男人們頭對頭站成兩排,一邊說笑著,一邊手舞連枷,一排舉起,另一個排落下,砰啪——砰啪——發出驚天動地的響聲,正是範成大詩中敘述的情景。
連枷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王禎農書》中說,連枷是用四根三尺長的木條或竹條,以皮革編成一塊板狀,用一個可以旋轉的環軸裝在長柄的頂端。使用時連枷起落,使竹木條編成的板繞環軸回轉,撲打在曬幹的作物秸稈上,籽粒便脫落下來。
打連枷的村婦,帶著一頂旅遊用的遮陽帽,上身穿一件黃綠色絨麵夾克外套,很有些時尚的味道。旁邊的十多歲的男孩也是一副城裏人打扮。在陝北幾天的采風,發現農村人的穿戴和城市人已沒有明顯差別,農民不再紡花織布納鞋底。那種頭裹白毛巾,腰紮棉布帶,身穿對襟攀扣衫,甩襠褲腿紮起口,腳上一雙白邊尖口黑布鞋,是陝北農民一個時代過去式的代表性打扮,已成為經典走入了曆史深處和文藝作品中,那隻是舞台或銀幕上的戲劇形象,生活中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翻身走上宋百萬當年的遺址,隻見大火燒過痕跡黑糊糊的一片一片,依舊十分明顯。許多洞口,大大小小的,不知當年都是些什麼處所。
斜陽下,一道大山溝橫在眼前,對麵平整的地塊上的羊群非常生動,一撥一撥的被牧羊人趕到溝裏,樹冠一團團地泛著白光,不知道那是些什麼樹,但相信它們在春天裏一定會綻放出鮮豔的花朵,粉的、紅的或者白色的花朵會給這片土地增添美麗的色彩。想象不出這裏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該有多明豔,多富麗,多養眼。而農村的美麗就在它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幾近天成的布局。宋百萬村給我的強烈震撼,不完全是曾經有過一個名震四方的大富翁,還在於它的地貌和村容。那是人類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原始古樸的狀態,非常美麗。
小男孩淘氣地爬上懸崖邊的一棵大數,機靈得如同猴子一般。我吃驚地叫了起來,說,小心,別掉下去。溝很深,我俯瞰了一眼,便覺得腿有些發軟。那孩子卻無事人一樣,在樹上翻轉著身體,毫不在乎。我給他拍了照,他跳下來扒著鏡框好奇地看了半天。我問他為什麼不讀書,他說不為什麼,就是不想讀了。通過和小男孩兒的聊天,知道了這個村裏像他這麼大的孩子一共隻有三個。另外還有兩個比他小的小孩,人不在,都跟著父母到“街上”打工去了。當地人都管靖邊縣城叫“街上”,街的發音是gai ,每次和熟人相遇,小王都要客氣地說,“有時間到‘街上’去吧”。而所到過的村莊幾乎都見不到小孩。據當地人說,一是計劃生育使孩子少了,二是多了養活不起,讓生也不敢生了。農村本就不多的小孩,大部分都被家人送到縣城或者鄉鎮學校寄居了,年輕的父母跟著去了孩子讀書的所在地,男的打工掙錢,女的給孩子做飯,直到農忙的季節才會回來。所以冬天的農村都幾乎看不到人影。小孩更是寥寥,那種“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情景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