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達到大規模生產的目的,還有項重要工作要做,那就是必須大量采用能通用的標準件。這項工作由亨利·裏蘭最先在卡迪拉克車上試用成功,福特公司將它用於T型車的生產之中。當新的生產方式運轉後,整個生產環境顯得緊張有序。車間內的每一個零件都在動,不是被吊起,就是在移動,要不就在被加工。而各種加工設備則分秒不停地在動,沒有一分鍾時間、沒有一個勞力被浪費掉,裝配線還在不斷改進。生產一台車體由12.5個工時減少為5小時50分鍾,進而減為93分鍾,工效記錄每一天都在刷新。從流水線這一頭進去的是原料,那一頭出來的是零件;這一頭進去的是零件,那一頭出來的是大部件;最後出來的是一輛塗成了黑色的福特T型小汽車。亨利喜歡黑色,他吩咐,T型車“要依照顧客的喜好來上顏色,當然最好是黑的”。
自動化流水線給福特廠帶來了奇跡般的飛躍。福特公司由年產7800輛,躍進到17萬輛,第二年25萬輛,第三年73萬輛,也就是每十秒鍾從它的傳送帶上走下來一輛新車。奔馳公司的經理參觀海蘭帕克時說:“這個工廠無論是設施還是生產方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曆史證明了,福特公司這些開創性的業績,標誌著世界工業史上的一個新時代——大規模自動生產時代的來臨。福特的專家們不僅生產了汽車,而且生產出一套方法,也許後者更具深遠意義。
隨著生產量的激增,T型車的銷售量也有增無減。但其售價反而逐漸降低,由剛開始的每輛800元降到1913年的500元了。
到1914年,福特公司的雇員已達13000人,他們生產的汽車,相當於全國300家汽車公司66000名工人生產的汽車之和,生產量已達美國汽車產量的一半。而美國汽車產量已超過全世界汽車產量的一半。
可以說,T型車的暢銷迫使福特公司不得不尋找高效生產的方式,而大規模生產方式又使得T型車成本降得更低,質量更可靠,從而更暢銷。正是這二者的結合成就了亨利·福特。
福特公司成立之初是麥康森拿出的25000元資金。到1913年公司資本已是原來的上千倍了。公司的利潤在不斷翻番,但是工人的收入卻沒有增長。福特公司雖成為底特律經濟效益最好的公司,而他的工人拿的仍是這一地區平均水平工資,每天2.34美元。
自動化生產線工作崗位枯燥乏味,不停運轉的傳送帶迫使工人們成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工人與公司離異的心態日益強烈。早在1910年就有大批工人辭職而去。1913年,工人的變動率更高達380%。不斷變換的工人隊伍給流水線作業帶來很大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狀態繼續下去,遲早要在公司爆發一場勞工運動的。世界產業工會聯合會也就是在此時滲入到福特公司來了。
現實的壓力迫使福特公司的高層主管人員要考慮工人待遇問題。識時務者為俊傑,亨利的英明之處就在於他比他的同行更快更遠地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亨利自己說,他從不做慈善之舉,那對誰也無益。他並不很看重金錢,自己的生活簡樸,但是他卻不能不看到,公司每年1000多萬元的純利把股東以及高級管理人員的收入與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了。貧富懸殊使他心靈受到了震動。
高層人士每人都有很高的收入,股東們早幾年就決定,紅利分配按1000%的利率拿。亨利自己換下的髒衣服口袋裏的零錢常常忘了掏出來,克拉拉有一次還掏出一張數萬元的支票。而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工人們仍跟其他工廠的工人一樣,一天隻有兩塊多,更可歎的是就這每天兩塊多的工資,今天還不知明天能不能拿。失業時時威脅著工人們,工廠有工做就招工人,沒工做就遣散工人。工廠若更新設備或是重新設置流水線,工人就回家等候,沒有工資。過節也是如此,工人們在家過節,不知節日一完,工廠還需不需要他。往往要等二三個禮拜的假期過完才知道。海蘭帕克工廠的大門口就常常有很多失業的人等著找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