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侵台

鄭成功從童年起,就遍讀史書典籍,知道寶島台灣曆來是中國的領土,台灣的史前文化源於祖國大陸,台灣同胞許多人或是從大陸遷徙而來,或是大陸人的後裔。

鄭成功在讀《後漢書》《三國誌》時,知道台灣當時稱“夷州”。東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曾經記載:三國孫吳政權曾派將軍衛溫、諸亮直帶領萬人東渡台灣。鄭成功讀《隋書》,知道台灣當時稱“流求”,隋朝官員也曾帶領沿海居民去台灣定居。鄭成功從《宋史》《元史》中得知:宋朝派兵駐守澎湖,將台灣、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元朝時,在澎湖設“巡檢司”,統管澎湖和琉球(台灣)。明代中葉,恢複了一度廢止的“巡檢司”,並增設遊兵防倭。明朝末年始稱“台灣”。進入17世紀以後,大陸赴台開拓者與日俱增,開拓規模越來越大,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向台灣移民多達2萬人。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沐浴著中華文化的傳統,台灣的開拓發展史,凝聚了包括當地少數民族及遷徙定居的大陸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台灣”這一名稱,學術界公認為來源於台灣島西南部安平一帶土著族名“台窩灣”部落。也就是說,“台灣”名稱,先由部族名而演變為地名,後來由一地地名演變成為全島的名稱。另外,“台灣”還有“大員”、“大灣”、“台員”等等稱謂,均係閩台通用的閩南話的同音別字。

鄭成功早年從其父親鄭芝龍那兒,了解了“紅夷”——荷蘭殖民者侵占中國領土台灣的曆史。15世紀中至16世紀初,荷蘭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西方最強大的殖民主義者,建立了號稱“無敵艦隊”的海上強大武裝力量,成立了一個龐大的殖民機構——荷蘭東印度公司,享有在東方建立殖民統治的廣泛權力。1619年霸占爪哇巴達維亞,作為大本營,向東南亞和中國沿海進行殖民擴張活動。時人稱荷蘭殖民者為“紅夷”或“紅毛”。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明朝太監稅使高宀米接受荷蘭殖民者賄賂,暗中允準紅毛頭目韋麻郎帶領兵艦3艘,進占中國澎湖3個月,企圖以此作為侵犯大陸的跳板。愛國將領沈有容奉總兵官施德政之命,率兵船50艘,先禮後兵,迫使荷艦於十月二十五日撤走。

明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殖民者派兵艦再占中國澎湖,又派兵艦兩艘到台灣南部窺察港口。次年,荷艦複至,並派兵50人在島上築堡,遭到當地民眾襲擊,退走。天啟四年,也就是鄭成功出生、其父鄭芝龍隨顏思齊由日本駛居台灣的這一年,荷軍指揮官宋克,率艦13艘,侵占台灣西南部。這是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之始。後在一鯤身山上築台灣城(荷稱熱蘭遮城,今台南市安平鎮),又在本島西南部建赤嵌城(荷稱普羅文查城,今台南市)。天啟六年,亦即鄭芝龍做了台灣海商集團首領的這一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灣北部雞籠(今基隆)、淡水等地。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把西班牙軍趕跑,奪占了台灣北部。清順治七年(1650年)左右,是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的“全盛時期”,統治有45個部落,193個社。全島分為7個行政區,其中以赤嵌、蕭壟、麻豆、法沃蘭等4個區為最重要。

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荷蘭殖民者已在台灣委派了12任總督(台灣長官)。又沿用甲螺製度,每個村社挑選一兩個忠於荷蘭人的當社長,作殖民者的代理人。荷蘭人還派了許多傳教士,逼迫台胞改變傳統信仰,接受奴化教育。荷蘭殖民者肆意掠奪台灣民眾的耕地多達7187公頃,實行封建奴隸製的“王田”製度,榨取高額地租;不擇手段地向台灣民眾征收苛捐雜稅,有名目繁多的人頭稅、狩獵稅、漁稅以及房稅、厝稅、礦稅、花稅、酒稅、賭稅、宰屠稅、牛奶稅、特種收入稅等等;瘋狂掠奪台灣的物產和資源;大肆掠奪台灣的對外貿易,單是每年從台灣運出的鹿皮就達20萬張,砂糖106萬多擔。

台灣民眾不堪忍受荷蘭人的殖民統治,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郭懷一領導的1.6萬群眾起義抗荷,遭到殘酷鎮壓。郭懷一原是武裝海商頭目鄭芝龍的部下,後來鄭芝龍做了明朝的武將,而郭懷一仍然留在台灣,從事農墾,親身經受了荷蘭殖民者的壓迫剝削之苦。他忍無可忍,於是組織起了武裝,殺傷紅毛官兵後,乘機衝入赤嵌城,把荷蘭殖民機構打了個稀巴爛。在即將取得勝利時,郭懷一中彈身亡,餘眾失去指揮,紛紛撤離赤嵌城。在副首領吳化龍帶領下,撤入山區,堅持了8個月的武裝鬥爭,終因糧盡援絕,被荷軍擊垮。吳化龍及4000多男子慘遭殺害,還有5000多兒童和婦女遭到殘酷殺害或強行為奴。鎮壓郭懷一起義的荷蘭殖民總督揆一,還曾疑神疑鬼地認為,郭懷一造反“定是鄭成功教唆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