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江都通守王世充(1 / 3)

舉兵後的第三天,突厥騎兵數萬人兵臨太原。如何對付突厥?劉文靜建議李淵跟突厥相結盟,利用突厥的兵馬,以增加自己的軍威聲勢。李淵聽從這個意見。便親筆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言辭謙恭,態度卑屈,還送去非常豐厚的禮物,信裏這樣寫道:“我打算大舉義兵,遠迎隋主返京,重新再跟突厥和親,就像開皇年間那樣。你若是能和我一同南下,希望千萬不要侵擾強暴百姓。如果你隻想和親,坐受金銀財寶,也可由你選擇。”始畢可汗得到李淵的信,對他的大臣說:“隋煬帝這個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來,第一步一定是先加害唐公,第二步就是出兵對我們發動進攻,這是毫無疑問的,假如唐公自稱天子,不管天氣怎麼炎熱,我都願以兵馬去幫助。”始畢可汗立即命令將這個意思寫信回複李淵。

使節七天後返回太原,看完信,李淵的將領僚佐們都很高興,請李淵接受突厥的建議;登極稱帝。李淵認為不行。裴寂、劉文靜都說:“現在義兵雖然集結很多,但是軍馬還極為缺少,我們並不是需要突厥的軍隊,但突厥的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對方反悔。”李淵還是希望大家再好好地想別的辦法。裴寂等人就建議:請李淵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代王楊侑為皇帝,用來安撫隋王朝官兵。然後傳布檄文到各郡縣,改用紅、白摻雜的旗幟,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與隋室相同。李淵認為這可真正是掩耳盜鍾,可是形勢所迫,不得不采用的辦法。於是就同意這樣做,派使者將這個決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拒絕接受李淵的命令,六月初五,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進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溫大有與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淵對溫大有吩咐說:“我兒子年紀太輕,因而請你主持謀劃軍事行動,事情的成敗,全看這次出征。實際上,這次行動具有試探性。”李建成、李世民與士卒同甘苦,遇到敵人更是身先士卒。道路兩旁的蔬菜瓜果,不是買的不準吃,兵士如有偷吃的,立刻找到物主進行賠償,但也不追究偷竊者是誰,士兵及百姓們都心悅誠服。李建成等率軍抵達西河城下,城外居民有想逃入城裏的,都一律放行。使將與士、軍與民的關係至少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從而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西河郡丞高德儒閉門堅守,六月初十,李建成攻破西河城,生擒高德儒,將他押到軍營門口,李世民曆數他們的罪過說:“你把野鳥硬當鳳凰,用來欺騙君主,騙取高官,我們興義兵,正是要誅滅像你這類小人!打的還是‘護主’的招牌。”於是將高德儒處死。其餘官員一個不殺,分別撫慰吏民百姓,讓他們各複其業,遠近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非常高興。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晉陽,往返隻有九日。李淵高興地說:用這樣的威力用兵,簡直可以橫行天下了。因而就定下了入關計劃。

瓦崗寨義軍首領李密

李淵大開糧倉,賑濟貧民,應招募當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淵命令將招募來的人分為三軍,分左、右兩翼,通稱為“義士”。裴寂等人尊稱李淵為“大將軍”。六月十四日,李淵設置“大將軍府”,任命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和前長安尉溫大雅為記室,溫大雅仍然跟他弟弟溫大有共同掌管機密,任命武士為鎧曹,劉政會和崔善為、張道源為戶曹,薑謨為司功參軍,殷開山為府掾,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和王長諧、薑寶誼、陽屯分別為左、右統軍,其餘的文武僚佐都按照才能,授予官職。李淵又封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指揮左翼三軍,封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指揮右翼三軍,各自設置官府僚屬。任命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劉贍任西河通守。

這時,突厥派他們的柱國康鞘利等人,押運一千匹戰馬給李淵,要李淵收購,並答應發兵護送李淵入關,隻看李淵需要,派多少都可以。六月十八日,李淵召見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始畢可汗的書信,表麵上李淵態度卑屈,神色恭敬,贈送給康鞘利等人的禮物也很豐厚。在一千匹戰馬中,李淵挑選特別精良的,隻買了其中的一半。義士們見此良馬,請求用自己的私錢買下其餘的馬匹。李淵說:“突厥多的是馬,而又十分貪財,我們這次一下子買完,他們會不斷地送馬來,你們將會財力枯竭,擔心你們就買不起了。我所以少買的原因就是向他們表示貧窮,同時也表示我們並不那麼急用。我應當替你們付錢,不至於讓你們花費。”

六月二十六日,靈壽縣的義兵首領郗士陵統帥部眾幾千人投奔李淵。李淵命郗士陵為鎮東將軍,封為“燕郡公”,仍設置鎮東府,補充鎮東府的僚屬,用以招撫潼關以東各郡縣。

六月某日,康鞘利北返。李淵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請求發兵聯合行動,他私下對劉文靜特別囑咐道:“突厥騎兵進入內地,是黎民百姓的一大災害,我所以要突厥人發兵,是由於怕劉武周勾結突厥一起成為邊境上的禍患。另外,突厥使用騎兵,馬匹一麵走一麵吃草,是放牧式的,而不需要耗費草料。我隻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馬來壯大聲勢,幾百人也就夠了,太多了沒有別的用法。”

七月初四,李淵任命兒子李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後方一切事務都委托他處理。七月初五,李淵統帥甲士三萬人從晉陽出發,在軍營門前與全軍盟誓,並向各郡縣發布檄文,說明擁護代王楊侑的原意。西突厥的阿史那大奈也率其部眾跟隨李淵出征。七月初六,李淵派通議大夫張綸率兵鎮壓稽胡部落。七月初八,李淵抵達西河,居民中凡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都授予散官的職務。其餘的青年俊傑,都根據他們的才能委任官職。李淵當麵口試對方的能力,立刻提筆記下所任命的官職。僅僅一天,就任命官員一千餘人。被任命官職的人都不領取任命狀,他們各自拿著李淵親筆所寫的官名狀就去上任了。七月十四日,在賈胡堡駐軍,賈胡堡南距霍邑五十餘裏。代王楊侑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駐守霍邑。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駐軍河東以抵抗李淵。這時,正逢連綿大雨,李淵無法進軍,他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領老弱病兵返回太原,押運一個月的糧食來。

劉文靜到了突厥,晉見了始畢可汗,請求派兵援助,而且與始畢約定:“如果進入長安,民眾土地歸屬唐公,金銀財寶則讓給突厥。”始畢可汗聽後非常高興。七月十八日,他派大臣級失特勒先行前往李淵的軍營,通知他的突厥的援軍已經上路了。

與突厥相結,借用突厥兵馬,以壯聲勢,這是李淵起義的第一手段。第二手段就是與其他義軍聯合行動。李密義軍是他的主要聯合對象。李淵寫信招撫李密。李密自恃兵強馬壯,打算自己作盟主。他讓祖君彥給李淵回信道:“我和兄長雖然不同一個支派,但卻是李姓同宗。我自知自己勢單力薄,隻是承蒙天下的英雄之厚愛,推為盟主,希望互相扶持,同心協力,在鹹陽生擒秦子嬰、在牧野滅掉商辛,這樣的大業,豈不是很宏偉嗎?”李密還暗示李淵親自率領步騎兵幾千人到河內郡,二人當麵締結盟約。李淵接到回信後,笑著說,李密妄自尊大,對於他,不隻靠一封書信就能把他招撫而來的,我正要集中主力對付關中,假如馬上跟他斷絕來往,豈不是又樹了一個敵人,不如態度謙卑一些,對他說幾句奉承之話,使他心誌更加驕橫,讓他替我把守成皋之道,牽製東都之兵,這樣就可以使我專心一意地進行西征。針對可利用的力量的特點,決定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是李淵的高明之處。認為等到關中平定之後,再依據險要之地,養精蓄銳,從容不迫地在旁觀看鷸蚌之爭,坐收漁人之利,並不算晚。於是,他讓溫大雅起稿回信道:“我雖然平庸愚昧,有幸承繼了祖宗的功業,出任為八使之要職,回朝掌理禁軍。朝廷有難,而不能扶持拯救,再通達的賢人君子,都會對我責備的。因此我才大規模地集結義兵,與北狄和親,共同平定天下,目的在於尊崇隋王室,保衛隋王室。天生民眾,一定要有官員管理,現在能夠管理民眾的人,除了你,又還有誰呢?我已過了知命之年,已經完不成這個心願了。我由衷高興擁戴你!攀龍鱗、附鳳翼,盼望你早些應驗圖讖,安定天下萬民!你是李姓盟主,但願再將我封在唐地,這樣的殊榮已經夠滿足了。在牧野將商辛誅滅,這樣的大業,我是不敢說的,在鹹陽生擒秦子嬰之事,我也是不敢聽命的。汾晉一帶,還需要我安撫鎮壓,盟津之會盟,目前還不能先行約定日期。”在這封信中,李淵一方麵大肆吹捧李密,一方麵則自稱年老力衰,將來得封王於唐,已很滿足。李淵以此來掩蓋自己的野心。李密收到李淵的複信後很是高興,他將信帶給僚佐們一一傳閱,並洋洋得意陶醉於李淵的奉承,認為李淵推舉自己,天下很容易就平定了。自後,李淵、李密間的信劄往來不絕。從此,李密對李淵進兵關中完全不聞不問,而專意集中兵力對付王世充的部隊。

山西義軍首領劉武周

李淵父子率軍沿汾河東岸南下,行至距霍邑西北十五餘裏的靈穀縣,正逢秋雨連綿,雨下了很長時間還不止,使軍糧漸感不足,士兵有點不安起來。劉文靜去突厥又遲遲未歸。這時,有人傳言突厥人與劉武周乘虛襲擊晉陽。其實劉文靜出使突厥,早已談判成功,獲得了突厥可汗的支持,正率突厥兵馬數百來援李淵,隻因路途較遠,遲遲未能趕到。李淵心裏很是焦急,因而,急忙召集將領僚佐商議向北返回問題。裴寂等人分析說:宋老生、屈突通,南北聯合,據守險要,不容易很快攻破;李密雖然說要結盟,但是他的奸詐圖謀,很難琢磨;突厥貪利而不講信義,隻認金銀財寶;劉武周又是向胡人稱臣的人。太原則是一個地區的都市,而且義兵的家屬都在太原,不如返回救援根據地,再籌劃今後的行動。李淵問建成、世民兄弟倆的意見,李世民竭力反對北返,他指出,現在稻穀遍野都是,怎麼擔心無糧呢?宋老生為人輕狂急躁,一次戰役便可活擒他。李密這個人又依戀不舍眼前的糧倉粟米,還顧不上考慮遠處圖謀。劉武周和突厥表麵看上去雖然相互依賴,但實際上都相互猜忌。劉武周雖然追逐遠利而攻取太原,然而他怎能忘記他的根據地馬邑會受到攻擊!我們本來是興大義,奮不顧身地拯救百姓,應當先行進入鹹陽,號令天下。現在隻遇到了小小挫折,就立刻要班師,恐怕跟隨起義的人一旦解散,我們返回去守衛太原一座孤城,不過是一小撮盜賊而已,采取什麼辦法能保全自己!李建成也讚成李世民的意見,但是李淵卻聽信裴寂的話,催促世民兄弟布置軍隊迅速出發。李世民正要準備再次進入李淵的營帳勸阻,剛好天黑了,李淵已經躺下休息。李世民不能進去,就在大營帳外號啕大哭,哭聲傳到了寢帳,李淵聞聲起床召李世民進來問話,李世民說:“現在我們舉兵是為了大義,進攻就能取勝,撤退就會潰散,到那時,部眾在前麵潰散逃命,敵軍就在後麵乘機追擊,我們被滅亡的日子就在眼前了。怎麼能不悲傷呢?”李淵聽後感到有道理,忙說:“軍已發,奈何?”李世民趕快回答說:“右軍嚴而未發;左軍雖去,計亦未遠,請自追之。”李淵笑道,我的成敗在於你,知道了,還多說什麼呢?隨你決定吧。李世民和李建成連夜把左軍追了回來。七月二十八日,從太原運來的糧食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