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澄,原名何厚惆,字亞農,初號兩渡村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慕清初傅山不事異族的氣節,取其號曰真山;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又號真山老人。何澄一八八〇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生於山西靈石縣兩渡鎮。至今那個八卦院旁的“小院”宅屋尚完整地保存著。兩渡何家是清代延譽百年的科舉世族,何澄是何家的第十五世,族內排在“厚”字輩,大排行行八,後在京城以“何八爺”聞名於古玩界。
何澄的始祖名立本。據靈石兩渡《何氏族譜》記載,何立本乃河南淅川大石橋人,任“文學掾”(一種未入官職的教職),職掌學校,教授學生,於明季來到山西靈石。因喜好兩渡鎮的風土,更喜這裏民情質樸,遂決定在此設塾發蒙,開館立業。何立本在河南時已為歲貢生,定居在靈石兩渡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科舉考試的影響已經是無孔不入,普通的平民子弟要想有地位,有聲望,有榮譽,就必須加入科舉洪流隊伍,一代一代在青燈下苦讀。於是,立下了“讀書世業”的祖訓。從此以後,兩渡何氏子孫,一而再,再而三地為了“登天子堂”攀爬,“儒術起家”、“耕讀並重”的家訓也一代又一代地傳承,“食廩餼,續明經,垂為家學;嗣是耕讀並重,硯田墨莊,人人知務,故遊膠庠,入成均,舉孝廉,曳紫紆朱,相間不絕”,最終成為清代聞名全國的科舉世族。
及至何澄出生時,靈石兩渡何家已出一名武進士,十四名文進士,入翰林者九人,舉人十五名(不含已中進士的十五人)。何氏宗祠裏所立“進士”、“文魁”、“兄弟同榜進士”、“父子翰林”、“叔侄兄弟同榜舉人”、“兩代兄弟同榜進士”匾額琳琅觸目。
何澄高祖何思鈞是靈石兩渡何氏第一位博取進士科名的先祖。
何思鈞,生於一七三五年,卒於一八〇一年,字季甄,因故鄉兩渡有雙溪,故號雙溪,是何家第十一世孫。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一七七〇年)中山西鄉試副榜,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一七七一年)中鄉試舉人,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一七七五年)三甲八十四名進士。朝考後,授庶吉士(清代翰林院設庶常館,選新中進士之優於文學、書法者入館學習,凡學習者,均稱為庶吉士),是年冬,充武英殿纂修,旋入四庫全書館編纂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乾隆皇帝獎勵《四庫全書》編纂人員,經敘議,因“篤古劬書,校讎極精密”,何思鈞改授翰林院檢討(官從五品),並由分校官升任繕書處總校官,與其他幾位總校官如王燕緒、倉聖脈等,一起負責對下屬一百七十九名分校官已抄校好的書作總校。在編校《四庫全書》的三百六十餘人中,集中了紀昀、陸錫熊、戴震、王念孫、劉墉、董誥、翁方綱、朱圭、吳省蘭、姚鼐等一大批名流學者和碩儒,何思鈞能立足於纂修者之列,委實憑了他“人品端方、學問純粹”、“校書善之”。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何思鈞前後共校過貯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的頭份書,盛京文溯閣的二份書,圓明園文源閣的三份書,共計一萬四千餘冊。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二月初二日,乾隆帝在文淵閣賜宴編纂《四庫全書》頭份書成的有功之臣,何思鈞也在其中,賞得禦製墨刻一本、如意一柄、八絲大緞二匹、硯一方、筆一匣、墨一匣、絹箋十張。這是靈石兩渡何家擁有皇帝賞賜的第一份。乾隆帝賦詩紀盛之後的第三年,何思鈞以疾告辭繕書處總校官,專理為編纂《四庫全書》在全國範圍內搜訪征集、發還圖書的書局。一年後,書局裁撤,何思鈞閉門養屙,訓子讀書,逍遙輦下,所交遊者,多為當世知名人士,如浙江會稽章學誠、江蘇興化顧九苞、安徽歙縣程瑤田、蘇州長洲汪元亮等,並輯錄有《檀幾叢書錄要》《欽定錢錄》。
何思鈞有兩位胞兄,大哥何思明,生於一七〇八年,卒於一七七〇年,字惺軒,號靜齋,廩貢生,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授太穀縣教諭。二哥何思溫,生於一七二七年,卒於一七七七年,字聖客,貢生,曆任浙江武義、定海,直隸武邑、豐潤縣知縣,戶部福建司主事。何思鈞中進士的第二年,受靈石鄉紳之請題了一塊“棠棣競秀”的匾額。取《詩經·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謂他們兄弟三人如同棠棣花那般彼此相依但又各自競放。
何思鈞幼年即喪父母,二兄何思溫不但肩負起撫養小弟弟的重任,還把他領進了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家門。經過長達六年的苦學,何思鈞終成始祖“讀書世業”的第一人。據《何思鈞行狀》載:“為人樸重,寡言笑,頎身瘦麵,對客漠然,類深中者。情款既接,天真盎流,與人有終始,事兄嫂曲盡恩敬。中年服官後,見兄至,猶卻坐,竦侍若嚴師。兄歿,遺三子,教之成材,皆官於時;以所自卜吉壤葬兄,以其子道生所曆官贈兄為禦史。”
姚鼐與何思鈞師生感情極深極好。何思鈞去世後,姚鼐懷著極為惋惜緬懷的心情寫下了《何季甄家傳》,此文收錄在嘉慶五年(一八〇〇年)刊行的《惜抱軒文集》第十卷。以後的靈石兩渡何家長輩,在教育子弟時,往往用姚鼐所撰《何季甄家傳》來言傳,身教。此是後事,話說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姚鼐居京師等待禮部考試的這段日子裏,曾開館授課。何思溫把何思鈞送到好友姚鼐處學習諸經,受業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何思鈞讀書勤奮,記憶力極好,拜姚鼐為師之前,已把《四書》和《詩經》背得滾瓜爛熟。姚鼐回憶說,何思鈞上課時,不但“背誦諸經,植立不移尺寸”,而且總是恭恭敬敬地立在姚鼐麵前,一直到把書背完,才鞠躬退下。姚鼐對何思鈞謙遜沉著的風範印象深刻,認為何思鈞“其後學日進”。這之後,小姚鼐六歲的何思鈞與姚鼐或別或聚,這種亦師亦友的真摯感情一直保持終生。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何思鈞在中舉三年之後攜家到京,準備赴京會試,適值姚鼐以病辭官,準備離京前往揚州講學。一日,姚鼐到何思鈞家聚談,入其室,見其子才智出眾,驚歎道:“何氏其必興乎然!”
姚鼐的這一聲驚歎,真歎出了靈石兩渡何家此後在科舉上的代代繁盛。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何思鈞喜見其子道衝、道生同中進士。自此,靈石兩渡何家首次出現父子翰林、兄弟同榜進士的科考盛舉。
第十二世何元烺,生於一七六一年,卒於一八二三年,原名道衝,字泊用,號研農。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一七八七年)二甲第八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戶部主事、員外郎,官至廣西太平府知府,署左江道。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一七九二年)順天鄉試、嘉慶五年庚申恩科(一八〇〇年)順天鄉試同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