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蔣介石在廣州就任北伐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北伐軍出師僅僅四個月,就攻占了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正當軍事進展相當順利的時候,卻冒出了一個唐生智,欲意取代蔣介石為北伐軍總司令。為了限製唐生智的勢力坐大,十月二十二日,蔣介石致電張靜江、譚延闓,請求將廣州國民政府遷至武昌。十一月十六日,蘇聯派駐廣州國民政府高等顧問鮑羅廷、剛剛隨馮玉祥訪問蘇聯回國就任廣州國民政府司法部部長的徐謙、宋子文、孫科、宋慶齡等人從廣州啟程北上,準備籌備遷都之事。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廣州國民政府一幹人馬到達武昌後,在事先沒有跟蔣介石商量的情況下,竟根據鮑羅廷的提議,決定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未遷到武昌開會之前,由在武昌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廣州國民政府委員組成臨時聯席會議,執行最高職權,並推舉徐謙為主席。蔣介石不但連個合適的位置也沒有,甚至被排擠出政治圈之外。
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隨著支持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常會代理主席張靜江、廣州國民政府代理主席譚延闓來到南昌,蔣介石便在南昌召集中央政治會議第六次臨時會議,決定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暫駐南昌。此舉引起“執行最高職權”的武漢臨時聯席會議方麵的一致反對,紛紛要求蔣介石將國民政府遷都武漢。礙於不遷都武漢,北伐軍費一千三百萬元暫扣不發的無餉窘境,蔣介石被迫同意遷都。三月十日,國民黨中央在武漢召開國民黨第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並頒布了一係列決議限製蔣介石的權力:一是在《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和《修正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條例》中取消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代以軍事委員工會主席團行使最高軍事指揮權和軍官任免權;二是在新的領導機構中,蔣介石原任的中常會主席、軍委會主席、中央組織部長三項職務被取消,僅當選為中執會常務委員等。三月二十日,新選出的國民政府委員在武昌舉行就職典禮,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蔣介石沒有出席武漢方麵的這次會議。當他從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決定改變北伐路線,率軍向浙江、江蘇進攻,希望盡快獲取江、浙兩省,作為同武漢方麵對抗的資本。
四月十八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宣布武漢國民政府為非法政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方麵則稱南京方麵為“偽府”。雙方都稱北伐軍,雙方又不斷口誅筆伐,雙方還同時分頭北伐。四月十九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南湖舉行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任命唐生智為武漢方麵北伐軍總指揮,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二十日,唐生智、張發奎率領武漢方麵北伐軍沿平漢路北上,約定馮玉祥部沿隴海路東進,夾擊河南奉軍,會師中原。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五月一日發布北伐命令。以何應欽的第一路軍和蔣介石自兼的第二路軍為主力,由皖北攻截時守津浦路的孫傳芳和張宗昌部。
北方各地方實力派,麵對北伐革命軍開始的討伐,不甘束手就擒,通過討價還價,決定由孫傳芳領銜,奉、魯係及東南各地軍閥和閻錫山等十六人,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聯名發出擁戴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共同對抗北伐革命軍的通電。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一日,張作霖在天津蔡家花園舉行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儀式。十二月十一日,安國軍總部發表孫傳芳、張宗昌、閻錫山為安國軍副總司令。照此形勢發展下去,聯合以對的北方各實力派將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阻止北伐革命軍勝利的步伐。既然北洋軍閥能聯合起來,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也在想方設法拉攏北方兩個能左右整個政治、軍事天平倒向哪裏的實力派人物馮玉祥和閻錫山;而與漢方勢不兩立的蔣介石也請出了他的盟兄黃郛對馮玉祥,黃郛又請何澄出麵對閻錫山進行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共同實現南北統一的遊說活動。至此,分散多年、天各一方的原上海光複時的滬軍第二師四位盟友黃郛、蔣介石、張群和何澄,齊聚集在南京國民政府一邊,各顯其能,為推動北伐革命早日成功而遊說於戎馬倥傯之際(最先被蔣介石招至麾下的是張群,北伐革命軍總司令部遷到南昌後,張群任北伐革命軍總參議;一九二六年年底,受蔣介石委托,張群到天津請出蔣介石的結拜盟兄黃郛;一九二七年四月間,黃郛又請出何澄)。
何澄對閻錫山的說服十分成功,不但把原先同奉係攪在一起的閻錫山拉拽了出來,而且讓閻錫山把武漢國民政府發表任命的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一職擱置一邊,準備克日呼應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一日閻錫山致蔣介石真電稱:
南京蔣總司令介石兄鑒:
川密。此間前本亞農兄來,意向張雨亭(奉係張作霖)處進行一致討赤辦法。頃接駐京代表電稱:雨帥麵告聯蔣討共,完全容納百帥主張,已分電效坤(魯係張宗昌)、馨遠(直係孫傳芳),對蔣勿再進攻等語。現在效坤、馨遠所部是否停止前進?及近日情況如何?我兄對於暫時聯奉討共有何意見?如何進行?均乞詳示,以便與各方接洽為盼。弟閻錫山真印。
馮玉祥方麵,黃郛的代表王正廷起初所進行的活動似乎並不順利。五月一日,馮玉祥在西安紅城召開軍民大會,宣誓就任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一日,馮玉祥部與唐生智、張發奎部在鄭州會師。
六月三日,閻錫山發表布告:“本總司令徇各界之請,將晉、綏陸軍改為國民革命軍,除分軍編製外,特布。”同日,太原各政府和公共機關懸掛出青天白日旗。次日,太原各商店也懸掛出青天白日旗。至此,閻錫山等待觀望的態度完全明朗,徹底信奉三民主義,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閻錫山決定易幟後,何澄和溫壽泉急急趕赴南京,向蔣介石報告閻錫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克日就將通電各方,不但反奉,還表示服從三民主義,擁護南京國民政府的情況。蔣介石得到確切密報,大喜過望,六月五日,即有致閻錫山的電報,但怕泄密,改由周士貞由南京專程攜返到太原:
太原閻總司令勳鑒:
川密真電諒達,昨溫(壽泉)、何(亞農)二同學到寧,具諗藎籌為國,切中機宜,感佩之至。奉天若以主義為依歸,政治解決,非不可能。惟孫(傳芳)、張(宗昌)尚在臥榻之旁,而道路傳聞,竟謂奉將與共產派之工具言和,並力圖我。此雖未可盡信,然非使孫、張完全退出蘇、皖境外,有事實之表示,無以見合作之誠。先決問題,似即在是,望兄主持,俾上軌道。煥章(馮玉祥)處比即致電揭共派之陰謀,期勿墜其術中。其代表李鳴鍾君在寧,亦已以此意告之。微聞煥章因需一種補助,早晚到手,故未能遽其擺脫。即到相當程度,仍須諒其苦衷。兄與相距較近,真相易明。凡局部所為,悉以全黨立場立判敬疏,愚見仍候尊裁。其餘已具電,乞並鑒奪賜教。弟蔣中正叩巧印。
六月六日,閻錫山在太原正式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通電各方,表示服從三民主義。閻錫山易幟,對武漢國民政府震動極大。原本武漢方麵最大的希望即寄托在馮玉祥身上。為了拉攏馮玉祥反蔣,六月十日,汪精衛、徐謙、孫科等齊赴鄭州隴海花園同馮玉祥會晤。經過兩天會談,武漢國民政府決定成立國民黨開封政治分會,由馮玉祥任分會主席;成立豫、陝、甘三省政府委員會,分別由馮玉祥、於右任、劉鬱芬擔任主席;由於在“討蔣”問題上,馮玉祥不同意漢方的意見,規勸漢方息爭,主張寧漢聯合北伐,武漢方麵遂決定在豫各軍統由馮玉祥節製指揮,隴海路以北,京漢路以東之敵,由馮玉祥負責肅清,進入河南的武漢北伐軍全部撤回,準備東征蔣介石。
六月十四日,馮玉祥正式就任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的河南省政府主席。當天,馮玉祥給蔣介石發電報稱:“決不是與蔣公為難。如與蔣公為難,我輩將自革其命,又何以對革命二字?”蔣介石對馮玉祥就任武漢方麵封的河南省政府主席及所發的這封電報深感不安。因為馮玉祥一旦與武漢方麵聯手東征,將給南京國民政府以致命打擊;如果馮玉祥持中立態度,武漢方麵將會全力鞏固湖南、湖北,養精蓄銳,或南下攻粵,或東征攻寧,都是不好對付的事。於是決定接受馮玉祥所請,親赴徐州與馮玉祥會晤。
六月十五日,黃郛有致蔣介石兩電,內中都提到希望何澄加緊活動閻錫山,使其盡快出兵,很能說明馮玉祥當時居間的這種態度,對南京國民政府來說,壓力有多大:
寒二號電悉。(李)徵五原約六日南行,今已月半無消息,恐作罷矣。現已電京詢艮初,得複再報。百川(閻錫山)處,昨日晉省駐滬采運處電太原采運處托轉致亞農(何澄)電一件,文曰:“轉何亞農兄鑒:頃晤介弟(蔣介石)雲:接煥章兄電,意在調停,主寧漢同時北伐,彼擔保漢方決不掣肘等語,此方複電,請煥章兄親往坐鎮武漢,則此間方可安心,尅其北進等語。現介弟擬不日赴徐州督師,進取山東,催百川兄從速進規直隸,藉竣全功,諸希轉達並盼電複為幸”等語。上電如日內不得複,即被京扣。然前聞亞農言,本月半前後,太原無電線台可以竣工,請一試之。
頃接彭淩霄由太原密函言:“正太兩路均已出兵,正太路擬至相當地點暫止,張家口或可不戰接防。百川現急盼亞農到,聽取我弟最後辦法進行。至馮、閻之間,頗多猜忌,馮現立於國、共間調停地位,反共恐須看孟瀟(唐生智)等語,特轉聞。又車中所談催晉出兵一節,已照尊意去電矣。”
六月十九日,馮玉祥親赴徐州同蔣介石會晤。二十日至二十一日,會晤在花園飯店舉行。南京國民政府要員出席者有李石曾、鈕永建、李烈鈞、蔡元培、黃郛、胡漢民、張靜江等。會議由吳稚暉主持。雙方就“清黨”和繼續北伐問題達成協議,還決定了蔣馮聯合作戰的方方麵麵。會議結束時蔣馮聯名通電:“為三民主義信徒,凡百誘惑艱險犧牲,均所不顧,必期盡掃帝國主義之工具,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輥輯訛但馮玉祥與蔣介石合作,並不十分看重名分,而是要有非常實惠的東西——軍餉。蔣介石在六月二十一日的日記對此記道:“忽得馮不能履行昨日決議,不敢與餘聯名通電反對武漢也,殊甚駭異。膺白(黃郛)、石曾(李煜瀛)、協和(李烈鈞)均往詢其故,乃為經濟未決也。餘即允每月發二百萬元,彼乃來開會,重新決議,其個人勸武漢政府取消,而與餘聯名通電北伐也。”在蔣介石應允每月給其二百萬元巨款後,馮玉祥才明確“決定清黨及貫徹北伐大計”,並與蔣聯合發表了通電,要求武漢分共。馮玉祥對蔣介石說:“我這個電報一定有個結果,否則我對他們便當實行相當手段。”蔣馮聯合,對汪精衛的武漢方麵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輥輰訛。
蔣馮在徐州會晤後,黃郛給何澄又發一電:
太原采運處轉何亞農兄鑒:刪(十五日)電計達,久不得複,深為係念。此次馮、蔣在徐州相見後,所有發表文電,均見報端,想已鑒及。本欲電商百川(閻錫山)兄共決大計,以時間局促,並恐此後難於應付奉方而止。弟總察時局,務使武漢不得藉陝甘以通俄,為第一要著。此次在徐(州)拚全力以促成之。幸馮認題尚真,態度亦頗明白,不得不謂為國家之福。今後馮軍進展,非南下漢,即東出魯,故京津一路,惟仗百川兄從速努力前進,以期早日大成,諸希轉達,無任盼禱。郛勘輥輱訛。
六月二十八日,何澄以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駐山西特派代表身份,與溫壽泉、南桂馨、趙戴文、孔繁蔚、苗培成、韓克溫、梁永泰、李江、郭瑞亭、楊笑天等在山西省黨部大禮堂宣誓就職國民黨山西省黨務改組委員;同日,國民黨山西省黨部電告成立輥輲訛。
蔣介石以金錢搞定馮玉祥後,蔣介石開始對長江中下遊實施經濟封鎖,致使武漢方麵貨物進出口幾乎停滯。湖南、湖北本是產糧大省,但由於各地農會阻止糧食外運,武漢居然出現了糧荒。七月六日,汪精衛在武漢政府第三十五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東征討蔣案”,並任命唐生智為討蔣總司令,令何鍵由江左岸進兵,程潛和張發奎由右岸進兵。但唐生智、何鍵等將領表示,隻有分共,才同意東征。汪精衛遂於七月十五日正式決定分共。汪精衛分共後,即下令“東征討蔣”。輥輳訛蔣介石麵對拚命一搏的武漢方麵東征軍,不得不改變主要與奉軍決戰的戰略部署,試圖和平解決奉軍問題。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六日,奉係軍閥在北京順承王府開會,決定由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楊宇霆、張作相、韓麟春、褚玉璞等安國軍將領,擁戴張作霖,稱陸海軍大元帥,當即發出聯名通電,致安國軍所轄省區各文武官員,征求同意。六月十八日,張作霖在懷仁堂自任“陸海軍大元帥”,組成“中華民國軍政府”。張作霖就職誓詞為“擁護共和,發揚民治,刷新內政,輯睦邦交”輥輴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