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1934年(1 / 1)

6月底,毛澤東被革職後身著便裝,來到站塘李官山紅二十二師駐地視察,他和師參謀長孫毅作了談話:“你是什麼地方人,好大年紀?”毛澤東問。“籍貫河北,今年30歲!”有些拘謹的孫毅,出語簡潔而規範。“哦,河北,好地方哇。山川粗獷,人傑輩出,河北省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渤海,西連太行山,南接廣闊平原,北有萬裏長城。曆史上,人們把河北稱作燕趙大地,古人說燕趙多慷慨之士。”毛澤東讚美河北這塊土地。觸及到曆史,毛澤東談鋒穩健,他點燃一支煙,接著說:“有一出戲叫《荊軻刺秦王》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聽起來使人感到悲壯慷慨,易水這個地方你去過嗎?”麵部略顯愧色的孫毅回答:“沒有去過。我的家鄉在河北東部大城縣,是個窮地方。”眉宇間透著誠懇的毛澤東淡淡一笑,說:“噢,大城,為什麼叫大城?有大城就應該有小城,才對稱呀!”稍加思索的孫毅,想了想,回答說:“我上小學的時候,國文老師說,大城古稱平舒,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以城防堅固之寓意改名大城縣。”

[附注]據康熙《大城縣誌》卷一,大城原係隋唐之平舒縣,“後周幽州永清地置霸州,更平舒名大城屬之。史記顯德六年,世宗率步騎數萬克益津關,得瀛鄚二州,割鄚之文安、瀛之大城屬霸焉”。

紅軍渡過湘江後,在三麵環山、一麵靠水的油榨坪休整。根據總部的命令輕裝,王稼祥把一時用不上的東西都扔掉了。他問毛澤東:“老毛,你都輕什麼裝啦?”毛澤東眼睛不離開書本:“我已無裝可輕了,過湘江前,我連飯鍋、牙刷、牙粉都輕裝了。”王稼祥望望毛澤東的鐵皮箱,問道:“你鐵皮箱裏還有那麼多古書,都是必要的嗎?”毛澤東放下書本,認真地說:“《三國演義》、《水滸》,還有一些唐宋詩詞,路上揀來的地方誌,都是必要的,比飯鍋、牙刷還必要。”

據黃有鳳將軍回憶毛澤東:長征途中,無論環境多麼艱苦,條件多麼困難,他都始終沒有忘記作社會調查。那時我在毛澤東同誌身邊當機要秘書,每攻下一個縣城或是每到一個重鎮,他都讓我們這些身邊的同誌為他收集縣誌和地方誌看,一看就是大半夜。他從中了解到了許多民俗風情、社會情況,並把這些新得來的知識運用到革命鬥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