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1959年(2 / 2)

[附注]梁實秋(1902—1987),現代作家、學者。

據方誌純回憶:1959年,在省委的濱江招待所,毛主席問我和邵式平同誌:“你們贛東北的鉛山有個費宰相,知道不知道?”我根本沒聽說過這位“宰相大人”,便求援似地望著曆史知識比較豐富的邵式平同誌,哪裏知道他也被問得瞠目結舌,茫然無所知。毛主席見我們很窘,便給我們簡單地講了一下這個人的經曆,並告訴我們說:“這個人死後就葬在鉛山縣。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聯:日有千人跪;夜承萬盞燈。”毛主席還叫我們去查縣誌。

後來,我們查了《鉛山縣誌》,發現真有此人,是明朝正德年間的一個宰相,姓費,名宏,字子充。費宏在世時,三次入閣,終年68歲,死後葬在鉛山。我們有一次路過鉛山,還特意去看過他的墓葬處。

[附注]“費宰相”,即明大學士費宏。據《同治鉛山縣誌》:“費宏字子充,甫冠,舉成化二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遷左讚善直講東官,進左諭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兼侍講讀,預修《孝宗實錄》,充日講官。正德二年拜禮部右侍郎,尋轉左。五年,進尚書。”費宏為官嚴明,不與權臣錢寧和寧王宸濠交結。在他任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時,還多次拒絕寧王巨賂,並在退休後揭露宸濠反狀。明世宗在位,又起用輔政。嘉靖六年再退休;十四年又起用(據《同治鉛山縣誌》卷十五)。其墓在江西鉛山二十八都柴家埠冠蓋裏,稱“費太保墓”,有夏言誌銘。按費氏為明代鉛山大族。

9月24日,毛澤東視察河北邯鄲附近農村棉田。他說:邯鄲是趙國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時候有邯鄲、洛陽,那時候沒有天津、上海大城市。洛陽、邯鄲是要複興的,因為它出鐵、煤、棉花、糧食。邯鄲很有希望搞個大鋼鐵城。

10月23日,毛澤東外出前指名要帶走的書籍,其中有中國地圖、世界地圖。

解放後,毛澤東在外出考察前,總是給身邊的同誌打招呼,要準備好外出用的書籍和地圖冊,以免到外地考察時缺少要看的書籍和地圖而麻煩地方的同誌。這時的毛澤東有一個習慣,從書房找來地圖冊加以閱覽,從地圖冊中先了解一下考察要經過的地區,了解當地的經濟、人口、文化和礦藏資源等情況,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後還要與身邊的同誌共同研究具體問題,研究考察地區,確定最佳路線和考察內容。毛澤東認為,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盲目性,而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11月,毛澤東在浙江杭州組織讀書小組期間,曾去德清縣境的莫幹山。在傳說莫邪、幹將鑄劍的池水旁,屹立著一塊巨大的磨劍石,四壁石崖有多處題刻,毛澤東駐足片刻,喃喃自吟:“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附注]“莫幹山”,天日山支脈,相傳春秋末期吳王闔閶要鑄劍高匠幹將鑄造一對雌雄寶劍。爐火燒旺以後,還未見有鐵石熔化,他的妻子莫邪聽說必須要有女子身殉爐神才能成功。她就縱身爐中,身亡劍成,就將它定名為幹將、莫邪。後人就將他們煉劍的這座山,取名為莫幹山。

“十年磨一劍”,見唐賈島《劍客》詩。

12月29日,毛澤東致廬山療養院護士鍾學坤信。內稱:“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