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肝膽病證醫話(三)(1 / 3)

柴胡疏肝效良韋金育

關於柴胡的應用問題,古今醫家意見紛紜。不少人拘泥於“柴胡劫肝陰”之說,把柴胡看成峻烈藥,慎之又慎,當用不用,妨礙了柴胡治病作用的正常發揮。筆者從事肝病研究多年,感到柴胡還是疏肝的良藥,用之得當,不會出現“劫肝陰”之弊端。

1977~1983年間,我們曾設肝病門診,治療各種慢性肝炎病者229例,其中屬中醫肝鬱證表現的108例,均采用以柴胡為主藥的由四逆散衍生的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柴芍六君子湯等治療。治後多數病者症狀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恢複正常,總有效率為84%,未見有頭暈頭痛,口苦,咽幹,肝痛增加等“劫肝陰”的弊端出現,更未見因用柴胡製劑而使病情惡化的情況。有一黃姓患者,男,58歲,農民。1974年診斷為“慢性肝炎”。曾服肝泰樂、維生素C等保肝藥無明顯好轉。1977年5月前來就診,主訴肝痛,乏力,納呆,口苦,溺赤已年餘,未參加勞動。查見:舌淡紅,苔黃稍膩,脈弦細。肝於右肋下1.5cm,有壓痛,脾未觸及。肝功能檢查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14U,CFT補體結合試驗(+++),GPT280U。證屬肝鬱脾虛,給服丹梔逍遙散10劑,症狀好轉後改服含柴胡的自製扶肝丸(柴胡、白術、當歸身、白芍、黃芪、丹參、鱉甲、茵陳等製成蜜丸),每日2~3次,每次1丸,前後共服丸藥半年之久。治療後諸症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肝於右肋下1cm質稍軟,已能參加生產勞動。

本病例前後累計共用柴胡達2000g以上,病情日漸好轉,也未見“劫肝陰”的症狀出現。

根據臨床的粗淺體會,柴胡有疏肝解鬱兼清熱升散的作用,入肝膽兩經,又可和解表裏,既是治療肝鬱脅痛的主藥,也是引導其他藥物入肝膽經的引經藥,臨床上比較常用。對肝鬱脅痛,通常可用仲景四逆散(枳實改枳殼)作為基礎方加減應用,痛劇加青皮、金鈴子散;血虛加當歸身、川芎;肝熱加黃芩、梔子;血瘀加丹參、桃仁。

當然,中醫治病貴在辨證。說柴胡是疏肝良藥,並不是說柴胡可以統醫一切肝病。例如對素體陰虛的患者,長期大量使用柴胡等疏肝理氣藥,也未必盡妥,但也不至於達到“劫肝陰”的地步。從總體來說,隻要應用得當,柴胡仍是疏肝解鬱的首選藥物,而不是伐肝劫陰的大盜。

黃連解毒湯治“乙肝”楊健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的肝炎患者與日俱增,單就香港來說,患乙型肝炎者大約有96%,但治療方法不多。我在臨證時,喜用黃連解毒湯為主方治療本病,效果較好。如吳某女士,患慢性乙型肝炎已2年多。右脅隱痛,夜寐多夢,精神疲乏,肝功能反複異常,“澳抗”持續陽性,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脈弦細。證為濕熱久蘊,傷及肝腎。法當清濕熱,養肝腎。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連續服用3個月,諸症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能正常,“澳抗”陰性。

又治張某,過去有肝炎病史。近2年來兩脅悶痛,胃脘脹滿,厭食便溏,形體消瘦,麵色不華,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細。肝腫大脅下2cm,脾未觸及。肝功能:穀-丙轉氨酶70U,麝香草酚濁度6U,硫酸鋅濁度13U,腦磷脂膽固醇絮狀(++),“澳抗”陽性,此為脾虛濕盛,肝鬱毒生。治宜補脾燥濕解毒,方用參苓白術散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相繼服用40多劑後,脅痛腹脹消失,精神好轉,食量增加,大便正常,肝功能恢複正常。“澳抗”轉為陰性。

蘇某,男學生,半年前經某醫院診斷為乙型肝炎。經中西醫藥多次治療未效。來診時兩脅時時作痛,腹脹胸悶,納少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證屬肝鬱氣滯,熱蘊毒生。治宜疏肝解鬱,清熱解毒。以黃連解毒湯合四逆散加減。連服20餘劑,脅痛胸悶消失,肝功能複查正常,但“澳抗”仍呈陽性。後仍用黃連解毒湯加疏肝理氣藥物,再服20劑,則“澳抗”已轉為陰性。

就我所見,乙型肝炎多因濕熱蘊毒為患,治則宜清熱燥濕解毒為主,黃連解毒湯恰勝其任。臨床實踐證明,本方對乙型肝炎療效較好,不但能解除臨床症狀,而且能促使肝功能的恢複,也可使“澳抗”轉陰。

治療急症有感高冬來

癸亥元宵。我邑候某之妻,年約30歲,突然右脅下疼痛難忍,越一晝夜,痛不稍減,適餘返鄉,應邀赴診。入戶即聞患者呼喊之聲。察其病狀,斷為肝膽濕熱蘊結所致(膽石症膽絞痛)。急投清肝利膽、理氣止痛之方。藥後40分鍾,劇痛即得緩解;繼進二煎,約1小時餘,疼痛基本停止,漸漸入睡。調治數日而瘥。數日後,我村侯某亦驟發病,症見右上腹急痛,猶如刀割,徹及右肩,手不可近,麵色蒼白,冷汗淋漓,時有惡心,舌苔黃膩,脈象弦數。仍斷為肝膽濕熱蘊結之證(膽石症膽絞痛)。即以小陷胸湯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40分鍾後劇痛緩解,2小時後痛止,第2天大便中排出黃豆大橢圓形結石3粒,病遂痊愈。

實踐體會,膽絞痛,木香、大黃為必用之品,二藥之劑量均以15g為宜,然木香屬辛香燥烈之品,大劑久服必有傷陰之弊,故在痛止之後,即應減量乃至停服,以免用藥過度,造成不良後果。醫療急性病症,還必須改變常規煎藥方法。近代名醫張錫純凡遇重症險症,必將藥煎一大劑,分多次頻頻送服,其目的在於使藥力接續,一鼓作氣,逐邪外出,又無偏頗之弊。這種服藥方法,亦可在治療膽絞痛等急重症時參照使用。前述兩案所以取得滿意療效者,除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外,改早晚各一服的服藥法為兩煎連服法,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中醫治療急重症,良法頗多,治驗案例,不勝枚舉,文中所誌,僅滄海之一粟,即此亦可見其一斑。病人中慢性病多而急重症少,然急重症性命攸關,生死反掌,業中醫者,若能研究急重症辨治之法於平日,則中醫之振興,指日可待矣。

肝總管泥沙樣殘餘結石治驗陳勤

對肝內外膽管結石的治療,目前比較棘手。尤其是泥沙樣結石,由於手術無法取淨,或術後再次形成結石,而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我們認為,手術後在放置“T”形管引流的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對清除泥沙樣結石,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患者於某,女,行膽囊切除術,留置“T”形管引流衝洗排石,經兩次X線造影均提示肝總管殘留泥沙樣結石。住院3個月之久,結石未盡。症見胃脘悶脹,食欲不振,多食則嘔惡,右季肋部脹痛,情誌不暢時則痛甚。舌質紅,苔薄黃,口幹,脈弦細。病機為氣機不利,肝失條達,膽失疏泄為患。擬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0g、川芎6g、赤芍10g、白芍10g、香附10g、枳殼10g、當歸10g、金錢草30g、鬱金10g、生梔子10g、炙甘草6g。服藥20劑後衝洗“T”形管,未見泥沙樣結石。停藥10天後行“T”形管造影,肝管顯影清楚。患者疼痛消失,飲食正常,拔除引流管,痊愈。隨訪3年未見複發。

目前,國內中醫治療膽石症,根據辨證施治,常以膽道排石湯為主加減變通。我在辨證過程中抓住“氣機阻滯”這個主要矛盾,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本方係從經方“四逆散”演化而來。方中用柴胡、香附、鬱金、枳殼疏肝理氣;當歸、川芎、赤芍、白芍活血止痛。上組藥物陰陽相濟,調和氣血,調節 陰陽以治其本。佐以金錢草、梔子清利肝管、排除結石以治其標。共收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清利濕熱、排除結石之功。

藥貴對證不貴價張金楠

我實習的時候,聽說過一件醫療趣聞。

一次,有位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同誌千裏迢迢來找鄭頡雲老中醫看胸痛(肋間神經痛)。鄭老問病診脈以後,開了防風、白芷等6味祛風散寒的中藥。劃價才6分錢,藥包也很小。病人望著這3個小藥包,啼笑皆非,認為這麼便宜的藥治不了他的病。於是,提藥重找鄭老說:“鄭大夫,我每劑價值十餘元的藥都吃過,還治不好我的病,您今天給我開了1角8分錢的藥,能行嗎?”鄭老聞言答曰:“你如果認為藥便宜不治病,可以另請高明!”病人見鄭老有些生氣,遂改口說:“那我回去吃吃試試吧。”

3天後病人欣喜若狂地來找鄭老複診,一進門就說:“鄭老,真沒想到,3劑藥服後,胸已不痛,我錯怪您了。請您再開3劑以鞏固療效。”鄭老回答說:“你是搞政治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講究價值與價格規律,認為價格越高,價值越高。醫療中有時不太遵從這一規律。對病而言,治病的藥才是最有價值的藥。您的病是風寒之邪束閉經脈所致,治療重在驅邪,故驅風散寒的藥就最有價值,但價格不一定高。你過去吃那麼多貴藥而沒治好病,可能是沒有重視驅邪,一味用補造成的。”鄭老說後,病人連連點頭稱是,遂又取藥3劑,病愈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