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鐵血維政權 (1)(1 / 3)

噩夢驚

就這樣,登基以後的太祖朱元璋於馬後之外又擁有著寧妃、瑜妃、惠妃,即羅櫻桃、闍氏、翠娥,天天好不歡樂。雖然不曾統一江山,卻有徐達、常遇春等一班人去攻克統服各地,朱元璋表麵上儼然一個太平天子。但事實上,他作為明朝第一代君主,開基創業,其實是憂多歡少,總在辛勞,少得休息,公元1398年閏5月,朱元璋心力交瘁,終於病倒。臨終前立遺詔說他稱帝三十一年來是“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八個字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於統治階級內部激烈鬥爭之中複雜繁苦的心境。

太祖朱元璋坐天下後最被後人常常提道並痛加指責的一大作為就是大肆殺戮功臣,他的這一做法著實是讓群臣及百姓對他大為不滿,這與他在打天下時愛民惜生禮厚文武截然不同。

太祖朱元璋在稱帝號天下以後,其實常常在一個個深夜裏被噩夢驚醒,他的眼前總是晃動著焚陳友諒戰船的大火,燒齊雲樓的大火,那從噩夢裏走出來的真實大火煎熬得他不能不居安思危,他決不會讓自己重蹈陳、郭、張之輩的覆轍,受赴湯之苦。

太祖朱元璋在這樣的噩夢驚醒以後,他會倍感孤獨,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切變得飄渺起來,於是他會緊緊抓住此刻正睡在身邊的那個漂亮女人,然後他就把自己深深地嵌入於一個鮮活美麗的生命之中,這個生命讓他不再害怕孤獨和死亡了,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同時感覺到一切再次安定下來穩定下來平定下來,不同的漂亮鮮活的生命會他讓在新鮮中一次次把這種良好的感覺保存下來,因此他的身邊會有太多的不同的漂亮女人侍寢,那二百三十三個秀女是他隨時都可以召喚的,且召之即來,揮之便須即去,若敢不去,小心腦袋,同樣若敢召之不來,腦袋還是要小心呀。

太祖朱元璋是從最痛苦最艱苦的貧寒生活中煎熬過來的,得坐天下之第一高位後,春風大得意中,太祖朱元璋更加時時提防暗箭,前呼並後擁裏,他自然也是更得處處小心性命,太祖朱元璋可不想讓自己如子興輩,畫虎不成反類犬,有一天自己搬起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要說再過一回當年的生活,就是偶爾回首,那份慘痛都是情所難堪的,何況自己果然如陳友諒輩一樣事敗,就是想過從前那樣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死無葬身之地才是曆來所有舉事失敗者的必然下場。

大寶誰人不窺視?群臣可以是他的臂膀,也可能是殺他的利器,在大寶麵前,在天下第一位麵前。太祖朱元璋一向是聰明的,他從不被動,何況在眼下這樣的一個大好順境中,自己居於絕對主動的時候,他是不會不下手的,他這樣做還是很有理論根據和實踐經驗來證實而非證偽的,他總結了曆朝曆代那用斑斑血跡寫在史冊上的往事,確定了自己的方針和方向。飛鳥盡,良弓自然得收藏起來;兔子全都死了,獵狗何用,除了一烹?

嚴法並酷刑

不必意外的是,太祖自登位以後,脾氣漸漸驕橫傲慢,那一天太祖在大封功臣後,又賜宴三日,宴畢,群臣入謝,太祖賜坐華蓋殿,然後大家論及開國原因,太祖高高在上,輕鬆自得地環顧著殿下群臣說:“朕起自鄉裏小民,亂世之中本圖自全,及至渡江後,遍覽群雄,徒為民害,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張士誠恃富,因為昏庸而失敗;陳友諒恃強,因為鹵莽而失敗。朕沒有什麼可仗恃的,並且最最不嗜好的就是殺人,所以朕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最初與陳、張二寇相持交鋒時,張士誠尤其步步相逼,當時大家都說應當先打張士誠,朕卻不這樣認為,朕認為陳友諒誌驕而張士誠器小,誌驕者必喜事,器小者無遠圖,所以朕認為先攻陳友諒為上策。鄱陽一役,張士誠不能出姑蘇一步,為他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