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國政亂宮闈亂 (2)(2 / 2)

郕王猶再三推辭,於是群臣又入奏胡太後,胡太後隻得含著淚下諭,命郕王正位。郕王這才受命,擇吉日於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九月,登殿繼大統,他這就是景帝。在百官的三呼叩賀,景帝想自禁狂喜卻難以自勝。景帝當然得改年號,以次年的公元1450年為景泰元年。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他的王妃汪氏為皇後,尊胡太後為上聖皇太後,晉錢皇後為聖皇後,追諡與其有母子之情的孫貴妃為皇太後。

這個時候瓦刺部的乜先挾持著那位奇貨可居的英宗到了大同,大勒大索金銀。廣寧伯劉安搜括自己的全部家資和部下眾官所有的金銀,一並車載送入乜先的軍中,自然乜先得了財寶後就又擁著上皇英宗北去,長驅紫荊關,因為他想趁著內亂驅走景帝、定都燕京。

乜先也果然如願地又借著送上皇還京的名義,騙開了紫荊關大門,大兵直驅北京。經過良鄉將至盧溝橋的時候,與已升為大都督的於謙相遇。

乜先兵進紫荊關的警報讓景帝慌了手腳,忙命於謙總製天下兵馬率師禦寇。於謙又奏請赦免因不能取悅王振而獲罪的都指揮石亨、總兵官楊洪,景帝哪會不準奏。遠在大同的石亨、楊洪一出獄就召集部下勁兵,星夜來援京師。

幾經交戰也不分勝敗,於謙先與張軏、張輗兩將定妥了密計,然後聲淚俱下地慷慨誓師,將士個個激奮得勇於一死戰乜先,再交手時,於謙方麵軍果然神勇難當,而張軏、張輗又從兩邊殺出,乜先大敗而逃時又逢著楊洪、石亨的兵馬自大同殺到,三路大兵殺得乜先連夜逃出紫荊關,卻仍擁著上皇一起匆匆出逃塞外。

就這樣經過於謙在京郊大勝瓦刺軍後,大明的江山總算是又得以維持住了統治。景帝一見亂事已平,馬上就開筵慶功,同時大封功臣,當然首推卻強敵的於謙為第一功臣,加兩級,晉少保銜。楊洪、石亨晉伯爵,張祐、張輗封子爵,士兵也各有犒勞。

而上皇英宗被擄出塞,住在瓦刺部首領伯顏的營中,雖蒙竭力優遇,可上皇總是不能習慣。因為塞北的習俗,無論是官是民,都住在牛皮帳蓬裏的,帳外便畜養著牛羊馬匹,在文明國度裏安樂尊榮慣了的英宗如何能住舒服了,且飲食都是牛酪馬乳羊羔獸肉,騷膻腥雜味烈烈刺鼻,如何能下咽?不過是實在餓得沒法,才勉強拿些馬乳充饑。再加上英宗上皇又時時想念六宮後妃,於是天天嗟歎下淚。幸而有校尉袁彬、蒙古侍監哈銘兩個人不離左右地保護著且又百般地慰勸著,並陪伴著上皇遊覽塞外名勝,如蘇武廟和李陵碑、昭君廟,上皇遊玩塞外風景時倒也稍舒憂腸,然每到了晚上,聽那嗚嗚胡笳音,不禁又黯然下淚。

鞀鼓胡笳聲中的英宗身陷沙漠,想往昔的輕歌曼舞群臣獻殷勤,而眼下淒涼無邊,情何以堪,寸心早揉碎。英宗從小雖然頑皮不願讀書,卻也熟悉很多的關於塞外風光的詩詞,什麼“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什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什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塞外的廣袤雄奇曾使他在夢寐之中心想往之。然而當他的車駕真的行走在這塞外的時候,心裏剩下的卻隻有悲哀、懊悔和失望,雖然那個時候他還是黃羅傘蓋下的萬乘之尊的皇帝陛下。

當初從鑲金飾繡的皇駕聖車裏望出去,塞外是如此的荒涼,一條條崎嶇的道路無邊無際地伸向遠方,四周一望,茫茫然千裏,渺無人煙。而現在,正當晚秋初冬之時,四麵枯草凋零,一片蕭瑟,而這一年的秋,雨特別多,風特別寒,天也特別冷。已為階下囚的英宗朱祁鎮在被迫開始的另一種人生裏,塞外景色在他的眼中格外的荒漠淒涼,而他的心情比這塞外景色還要荒漠淒涼,在這裏,他再也不能頤指氣使,更不會一呼百諾,沒有了嬪妃佳麗溫柔鄉裏的銷魂夜,更不見了笙歌曼舞的快樂長晝事,也不再是紅牆綠瓦,更不是山珍海味,是的,那些都在他的大明國都、在他的皇宮裏。現在的這裏是塞外,這裏有的隻是風、沙、霜、雪和茫茫大漠。夜晚,帳篷裏燒著的牛羊幹糞,臭味刺鼻,外麵則雨雪霏霏,寒氣逼人。枯坐燈下,那份淒苦,那份孤寂,令他不由生出李後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感歎。

這時,英宗的性命也是在死亡邊緣上走鋼絲,殺機時時暗藏。盡管伯顏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恭送他回京。不過誰知道一向言而無信的乜先會不會一不如意就改變了主意,這樣的事,是作為皇帝的他經常有的。還有,就算乜先真的送他回去,那又如何呢?新皇已即位,乜先屢次遣使議和,均被拒絕,是的,大明國已經不需要他了,他現在不是大明國人人圍著轉的中心了,而是一個多餘的人了,對於大明國而言,盡管他現在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牽掛著大明國,但大明國呢,可能已經把他忘記了。每念及此,英宗都不覺悲從中來,不能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