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佛羅倫絲·南丁格爾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她的祖籍是英國。南丁格爾的雙親都是英國貴族,他們結婚後一直在歐洲大陸旅行,所以在佛羅倫薩生下了南丁格爾,並取名佛羅倫絲。
優越的家庭條件為南丁格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條件。她的父母為人慈善,常施舍窮人。南丁格爾在他們的熏陶下,也產生了要為窮人、病人服務的思想。
1837年,17歲的南丁格爾已經對上流社會那種虛偽、頻繁的社交生活感到厭倦,她認為是在虛耗生命,她期待著去做一種更加高尚、更加有意義的工作,完成自己的天職。於是對父母說:“我要到醫院裏學習護理,以後當護士。”父母聽到南丁格爾的話,頓時驚呆了。因為在她所處的時代裏,女孩子外出工作就會被人看不起,不管你的理由多麼神聖、多麼崇高,凡是到社會上工作的女性就不會被人尊敬,而在當時的行業裏,護士被視為最卑賤、最汙穢的工作。在人們心目中,從事“護士”的都是卑賤、貧苦的老婦人。她們沒有受過教育,衣著隨便,半白的頭發雜亂不堪,做事馬馬虎虎、舉止粗魯,一手拿著洋蔥,一手握住酒瓶,一邊啃辛辣的洋蔥,一邊猛灌低劣的烈酒,天天爛醉如泥。即使最簡單的醫療工作,也不能放心讓她們去做,她們不怕不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況,確是當時醫護界的真實寫照。南丁格爾對這種情形十分了解,但她總是感到自己有一種無法推卸的重任。父母的反對除了讓她感到心情沉重外,並沒有動搖她的決心。
南丁格爾26歲那年,她的父母決定讓她結婚,好以此打消她當護士的念頭。她的父母為她選擇了一位年輕有為和南丁格爾很談得來且對她較為傾慕的青年,鼓勵他向南丁格爾求婚,不料南丁格爾卻滿懷歉意地說:“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但我永遠不會放棄貢獻人類的願望,雖然結婚、照顧丈夫子女、料理家事也很有意義,但是,我不能滿足於這樣的生活。誰娶了我這麼任性的人,一定很不幸,我怎能答應你呢?”南丁格爾的話令大家目瞪口呆。父母了解她的脾氣,知道她雖然溫柔可愛,心底慈善,但也很有個性,說到做到,慢慢也不再堅持自己的想法。
1854年秋天,南丁格爾帶著三十八名護士組成的醫療護理隊來到了前線,野戰醫院裏到處是傷兵,連走廊裏也躺滿了人,有的斷了手,有的斷了腿,還有的患痢疾,整個醫院空氣汙濁、臭氣熏天,手術室的窗戶下堆著被截下的上、下肢,令人見了心寒。到了夜晚,病房裏老鼠亂竄,臭蟲、虱子成災,簡直是個活地獄。
看到這些悲慘的景象,南丁格爾更加堅定了拯救傷員的決心。她帶領護士冒著隨時被傳染的危險。沒日沒夜地投入搶救工作,清掃病房與走廊、拆洗床單和傷員的衣服、烹調食物,到了夜晚還要提著馬燈巡視病房,為重傷員端屎倒尿,她們每天要工作二十小時。在她們的努力下整個野戰醫院的麵貌煥然一新,傷員的死亡率由原來的40%下降到2%。
南丁格爾不僅是一位熱情認真的護士,而且還是一個懂得病人心理的護理專家。為了能讓那些精神空虛的傷員安定情緒,不要酗酒鬧事。她主動拿出錢采在醫院附近創建了咖啡館、閱覽室,購買書籍、遊戲器具和音樂唱片,讓傷員們像在家裏一樣,身心愉快地養病、休息。
南丁格爾很快便成了病人們的知心人,有些病人還在家信中寫道:“南丁格爾小姐是個了不起的白衣天使,有她護理,簡直就是上天的恩賜。”
南丁格爾的故事就如神話般的傳開了,後來連反對她的英國紳士都不得不承認,南丁格爾在護理行業上創造了奇跡。
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已經把她當作英雄了,英國政府為了歡迎這位英雄,特意為她組織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可是不看重名譽的南丁格爾卻化名成“史密斯小姐”,悄悄地回到了倫敦。
1860年她用公眾捐助的南丁格爾基金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聖,托馬斯醫院創辦了“南丁格爾護士學校”,這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護士學校。從此由南丁格爾開創的戰地護理事業和護理學校在全世界得到推廣。
為了護理事業,南丁格爾終身未嫁,她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護理的事業上。南丁格爾逝世後,為了紀念她的業績,人們在倫敦市中心為她樹立了一尊雕像,還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