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貝聿銘:站在建築藝術頂峰的人(2 / 3)

1978年,東廳工程終於竣工,貝聿銘不負眾望,再一次顯示出自己的才華。主廳的不同高度,不同幾何圖形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接。燦爛的陽光透過密如蛛網的天窗灑在牆壁上,幻化出美麗的圖案。天窗上那些輕如鴻毛的掛飾,隨氣流緩緩飄動,恰似飛鳥輕舒雙翼,使大廳增添了無限生氣。

東廳開館後,觀者如雲,好評如潮。僅50天中,那裏就吸引了100萬觀眾。諸如“東廳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一種品質”、“堪稱當代最傑出的博物館”的讚譽屢屢出現在有影響的報刊雜誌上。這一項建築的設計使貝聿銘進入了世界級建築大師的行列。第二年,他獲得了美國全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這一年被美國建築界稱為“貝聿銘年”。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挑選一名優秀建築師,修整矗立於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這一消息轟動世界建築界,各國名師巨匠聞風而動,群起角逐,人人渴望獲得這一殊榮。而當法國文化部向15家大博物館征求意見,請他們幫助物色建築師時,結果竟有14家都力薦貝聿銘。終於,貝聿銘這個東方人被密特朗總統選定,擔當了為西方文化瑰寶增輝的重任。1989年7月,盧浮宮接待大廳正式竣工,當清波瀲灩的水波簇擁著一座璀璨明耀的玻璃金字塔出現在廣場時,人們始信密特朗總統獨具慧眼,而聲名顯赫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亦是當之無愧。

1983年,貝聿銘還欣然承諾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設計一幢新的辦公大樓。6年過去了,在貝聿銘父親曾經工作過的中國銀行舊建築的旁邊,一幢70層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這座新建築形態如竹,取節節升高之意,通體的玻璃鋼結構,又使它像一枚光芒四射的大寶石,異常引人注目。據說,它是世界上除芝加哥和紐約之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貝聿銘的成功,在於他“學貫中西”,深諳東西方文化的精髓,能夠很自然地將各具特長的中外建築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西方人難以超越的傑作。

1982年,北京西郊的香山突然不同尋常地熱鬧起來,貝聿銘主持的香山飯店就要交付使用了。出席交接儀式的有許多中外貴賓,一時間,笑語喧天,喜氣洋洋。

一位中國記者舉著錄音話筒,擠到人群中的貝聿銘身邊,大聲問道:“貝先生,世界各地有許多重要項目等著您去設計,您為何偏偏選中香山飯店這個投資額並非特別大的項目呢?”

貝聿銘略微沉思了一下,緩緩地答道:“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中國,我在這裏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一種‘中國氣質’深深地留在我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

是的,貝先生雖然長期生活在異域他鄉,但對自己的祖國卻一直拳拳情深,時至今日,他的家鄉話還說得很純熟。在貝先生的培養下,幾個子女在中文方麵也都有較好的修養。報效祖國,這是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深藏心底的願望!1978年,當他接受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任務後,不禁激動地說:“離開祖國40多年了,祖國沒有忘記我……”

幾年中,貝聿銘風塵仆仆地來往於北京、紐約之間,多次到蘇州、揚州考察園林,直接為飯店的設計、選料、建築奔忙,還派出身邊最精明強幹的助手常駐北京,負責具體施工事務。助手們經常出入建築工地,並不斷把進度拍成照片寄回紐約,以便讓貝聿銘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貝聿銘曾感歎道:“我設計過很多建築,沒有感到香山飯店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我下的工夫比國外一些建築高出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