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1960年,罕見的人禍天災降臨中國,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袁隆平親眼目睹了這場遍布神州大地、來勢凶猛的災難。嚴酷而沉痛的現實使他感到深深不安,於是他開始了他的水稻高產育種研究。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於是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用9年時間於1973年實現了三係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麵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為此,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袁隆平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袁隆乎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三係”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第4期雜誌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到1972年,第一個雄性不育係和保持係培育成功了,繼而育成了恢複係。1973年實現了“三係”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並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分為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係法品種單間雜種優勢利用;二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一係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雖然一些種子經營部門包括有的科研人員都反對一係法,但袁隆平認為,一係法一定要搞!科學應該是不斷進步的!
1995年,袁隆平與其助手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用分子標記的方法,結合田間試驗,在野生稻中發現了兩個重要的QTL基因位點,分別位於1號和2號染色體上,每二位基因位點具有比雜交稻增產18%的效應,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利用水稻的遠緣雜種優勢,預計在下世紀初將會取得又一次重大突破。
袁隆平的論文和著作也多次獲獎。其中《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的發表被學術界公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傳統經典理論的重大突破。他的著作《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1993年獲國家圖書一等獎,該書還被列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十大著作”之一。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柏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中國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