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爭陰雲的逼近,卓別林決定寫一個反對戰爭,諷刺希特勒的劇本《大獨裁者》。這是一部有聲影片,他可以在戲中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以希特勒為原型的獨裁者興格爾,他可以當著觀眾胡說八道,另一個是依舊不開口的流浪漢猶太理發匠。

一些報刊發表了《大獨裁者》的初稿,德國為如此露骨地反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內容大為惱火,對這個卓別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別林正在拍攝《大獨裁者》,一個臉色發白的工作人員,氣喘籲籲地衝進攝影棚,遞給卓別林一個厚厚的牛皮紙信封:

“查理,這是剛才在大門口撿到的。”

納粹分子在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語氣叫囂(xiāo):

如果你不停止拍攝這部電影的話,將來無論在哪個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們就要在哪裏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

正當盛年的卓別林壓下滿腔怒火,把那些恫嚇(恫嚇(dònɡ):威嚇。)的信輕輕扔到廢紙簍裏。他嘴角邊浮起一絲輕蔑的微笑,聳聳肩說:“沒什麼了不起,那就讓他們開槍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這就是我的回答,來,各部門準備,開拍!”……

影片要放映了,卓別林卻又擔心起觀眾們的安全來。他找到一個工會會長,想請幾十位工人到時幫忙維持秩序。會長一聽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會鬧成那樣,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觀眾去對付那些壞蛋,隻要有他們維持影院的秩序就夠了,何況納粹分子在美國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的!”

卓別林勇氣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轟動效應持續了幾年。先是紐約人如癡如狂地爭看,兩家影院一起連續放映了三個多月。然後,影片運到英國,盡管是在戰時,但觀看影片的盛況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之後,它陸續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和好評,給全世界人民增強了戰勝法西斯的信心與力量。

銀幕下的藝術大師

1916年,在卓別林赴紐約之前,一位他所敬佩的著名演員忠告他:

“你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將來的生活是美好的,隻要你知道怎樣待人接物……有許多成名的演員都犯了這個錯,那就是:他們喜歡出頭露麵,好聽人家稱讚,這隻會毀了他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動身之前,卓別林給雪尼拍了一個電報,告訴他自己動身和抵達的時間,然後上了開往紐約的火車。這是一列慢車,要經過幾個州、市,5天才能到達終點。

火車到達某站時,卓別林臉上抹著肥皂正在刮臉。一群人在車停穩後,衝進車廂大喊大叫:“他在哪兒?”

“查理·卓別林在哪兒?”

“我就是,有什麼事嗎?”他應聲答道,這一下麻煩可就來了。

“我們代表這兒的市長和所有崇拜您的觀眾,請您下去和我們一起喝點冷飲,吃點點心。”

卓別林麵對殷勤的影迷們,不知如何是好:

“瞧我這樣了,……怎麼下得去啊!”

“沒關係,沒關係,查理,隻要穿一件晨衣就行了。走,這就去跟大家見見麵吧!”

他趕快擦了臉,他不再刮剩了一半的胡子,一麵扣衣扣一麵下車去。

站台上旗幟飄舞,彩帶飛揚,人聲鼎沸,市長盡量提高嗓門致詞:

“卓別林先生,我謹代表全市所有崇拜您的人……”

歡呼聲一再打斷了他的開場白,人群甚至把卓別林與市長擠到了火車旁邊!現場的警察趕快過來“營救”,“快退,退後點!”

好不容易他們兩人才回到原地,市長用一個湯匙敲著桌子,示意大家安靜,然後繼續發表演說:

“卓別林先生,您的德克薩斯州的朋友們,為了表示對您的電影的感謝,請您跟我們一塊吃點蛋糕,喝點可口可樂!”

桌子周圍已被擠得水泄不通了,大家都想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夏爾洛”。卓別林隻好站在桌子上,對擁擠著的影迷們表示感謝,還用可口可樂與市長幹杯……

原來,他發往紐約的電報要經過幾個地區的中轉才能到達。各地郵電局的電報生把這消息透露給了各地的報館,各報館又把消息公開了。

這樣,卓別林經曆了一係列夾道歡迎的場麵,才抵達紐約站。可誰知剛一到,就收到一份嚇人的電報,是紐約警察局拍來的。仔細一看,原來是警察局長請他不要從中央火車站口出站,那裏已經人滿為患(huàn),提示他在第125號街車站口出站。

1921年9月初,卓別林乘坐當年來美的“奧林匹克號輪船返回英國休假。

他沒想到,船上有跟蹤報道他的記者!於是各類電報像成群結隊的飛鳥一般從這漂行的輪船上飛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