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資源是分配得來的,要了解其流程(1 / 3)

三波財富狂潮,趕上好勢頭

最近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看見了幾波財富狂潮,人們的笑意都寫在臉上。

第一波是承包波:20世紀80年代初,承包製給我們身邊帶來了第一批富人,空手套白狼,憑空占用了公共資源,除了極少部分的倒黴蛋,其他的都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

為什麼?是因為他們有特別的能力嗎?錯了!

他們承包了公共資源,有資源了,資源升值部分遠高於承包所需的費用,你隻要正常運轉經營就可以了,所以賺錢是自然的。就像你站上滾梯,隻要不往後走,或者跌倒,你就一定向前行進了。

那時,經營企業都要貸款,而貸款的利率又很低,你隻要貸過來,就賺了,因為貨幣在貶值。舉個形象的例子,你貸款了,買上大米或鋼材放上一年,再賣掉還了貸款,你還有盈餘,就賺錢了,就這麼簡單。

第二波是炒股波:上世紀90年代初,隻要買股票的人都賺了,滿大街都是股神,人人的嘴角都有泡沫,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自信心爆棚,人們都認為自己聰明啊!為什麼?賺到錢比什麼都開心。

第三波是炒房波:進入21世紀後,先買房子的人都成了有錢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再是學曆、工作、能力和追求,僅僅是你有沒有房,或者有幾套房。於是,那批人就認為自己牛得不行了,認為沒有人比他們聰明。

這些都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但不要得意太過。

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原委,認為是自己多麼多麼厲害,原來賺錢這麼容易。我有一個老鄉是做裝修的,買了房買了車,認為自己牛得不行,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種人其實很淺薄,他沒有想過,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推進,他還在家種地呢,娶個老婆都是個問題。

以上這些情形的道理都一樣,總結為一句話:表麵上,社會財富的流動規則是依據社會分配製度製定的,多勞多得。其實,這隻強調了一個勞動,人們的勞動創造價值隻是一部分,不是全部,更多地要看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情況。當一個分配製度形成以後,一些有意的或者無意的人剛好站在那些重要的位置和節點,於是享受到了更多的果實;而沒有站好位置和節點的人享受的果實就少了。你能說一個農民每天勞動創造的財富沒有一個城市街道的退休大媽多嗎,但前者勞動一天可能就是後者退休工資的十分之一,這差距很好理解。

你知道了財富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你要做的,就是努力站到合適的位置和節點上去,近一點,再近一點!

普通人獲得財富的幾個途徑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做事情要有開始結束,任何一個事物的運行都有一個過程,是穿行於組織中各個模塊的一個通道,是我們認識組織的第二個線索。

看清楚事物的運行過程,我們才好將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閉門造車、埋頭苦幹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那麼,通過資源整合,找到並進入這個通道,事情就會順風順水。

有一個段子,說的是得到錢的層次有以下幾種:掙錢、賺錢、來錢、生錢。看了這幾個詞語,隻要你的漢語水平還對得起你的身份,你應該能品出點味道了!

我想賺多多的錢,這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理想。怎樣才能夠擁有財富,也就是說個人獲得財富要經曆什麼樣的過程,這個大家一定都很關心吧?

首先要搞清楚,錢是什麼?錢,也就是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擴展而言,它就是一種可以用來生產和交換的東西:資源。掙錢:用力動手還要爭;賺錢:要投資,還要動腦子;來(古體“來”)錢:在人群中有自己的資源就可以了;生錢:有土地,在上麵插上小旗,這是自己的領地,也就是有了資源。你們看,我們的祖宗多有智慧啊,造的這些有關錢的詞語如此形象。

我們遍數胡潤富豪榜,最多的是當地主的(擁有資源)、做互聯網的(製造資源)、擁有獨立渠道的(運行資源)。房地產,不要說了,地主;互聯網,製造新的資源;馬雲,做阿裏巴巴和淘寶,是最大的網上地主,做支付寶,是發行代用資源,做一淘,建立自己的渠道,所以牛啊!

現在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了吧?知道流程好辦事啊!

資源,重要的是掌握資源和資源流通的管道,哪怕是離資源的距離比別人近一點,你也就能比別人更先擁有財富。

知道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尋找我們自己的收入點!就像我在新到一個城市的時候,無論出差還是旅行,出了機場或火車站,第一件事情就是買一張交通地圖。這樣,哪些地方是我要去的,有多遠的距離,有哪些交通工具,需要多少時間,這些都清晰明了了。道路清楚了,走起來也就輕鬆了!這是“通道”最基本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