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威靈頓:讓法軍遭遇“滑鐵盧”的鐵公爵(2 / 2)

在伊比利亞半島戰爭中,威靈頓所表現出來的高度靈活、機動的指揮藝術,特別是他保存實力、爭取援助的謀略思想被他在滑鐵盧戰役中再一次使用,因而再次取得了輝煌戰果。

1814年10月,反法聯盟各國在維也納召開重新瓜分歐洲領土的分贓會議。次年2月,擔任英國駐法大使的威靈頓出席了這次會議。由於這次會議各國代表爭吵不休,反法聯盟出現分裂,給流放在厄爾巴島的拿破侖提供了可乘之機。1815年3月,他從法國南部的儒安港登陸,迅速進逼巴黎,重新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維也納,於是各國立即撇開爭端,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以百萬大軍分三路入侵法國,直趨巴黎。其中北路的兩支軍隊,一支由威靈頓率領,另一支由布呂歇爾指揮,分別集結在比利時的西南部,直接威脅巴黎。因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拿破侖被迫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決定集中主力於比利時方麵,希望乘盟軍彙合之前,首先擊破威脅最大的英、普聯軍,以解除後顧之憂。

6月16日,拿破侖以5萬兵力牽製英軍,用主力近7萬人在林尼附近擊敗兵力占優勢的布呂歇爾。隨後,拿破侖命令追擊布呂歇爾,但由於主將賴伊的愚笨無知,這次追擊圍殲普軍主力的任務未能完成,使普軍得以逃脫並按計劃順利趕往滑鐵盧與威靈頓會合。6月17日上午,威靈頓在剛剛奪取的四臂村得知布呂歇爾戰敗的消息後,生怕孤軍陷入法軍包圍,便在10時左右命令部隊主動地放棄四臂村,同法軍脫離接觸。為進一步等待時機,威靈頓采取了他慣用的靈活防禦策略,在滑鐵盧以南約3公裏的聖讓山高地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當時,威靈頓共6.9萬人,184門火炮,沿聖讓山以南擺成一條橫線,陣地前麵叢林茂密,地勢低窪,易守難攻。他還把預備隊和騎兵隱蔽在聖讓山後,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線。18日午後,法軍在重炮掩護下連續向英軍兩翼發起進攻。在未能得手的情況下,拿破侖轉而向英軍的中央陣地發起猛攻,並配以萬餘騎兵加入衝擊。但威靈頓憑借險要的地勢,率軍頑強死守,並不停地以小部隊主動出擊疲憊的拿破侖戰役預備隊。到傍晚布呂歇爾率部趕到時,拿破侖所能調動的預備隊已為數很少,根本不足以抵抗普軍的強大攻勢,法軍完全陷入了被動。就在這時,威靈頓迅速調動預備隊和騎兵部隊,乘勢轉入反攻,法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

滑鐵盧戰役的勝利,固然有不少偶然因素,如大雨遲滯了法軍援軍的行動、拿破侖誤用賴伊這樣有勇無謀的將領等,但威靈頓巧妙地消耗敵人、避免損失、保存實力的策略確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在四臂村威靈頓不主動撤離,恐怕滑鐵盧將是另外一個戰局。滑鐵盧戰役使威靈頓成為名震遐邇的傳奇人物。1815至1818年,他擔任了進駐法國的歐洲聯軍總司令。

在戰場上,威靈頓顯示了很高的謀略水平和靈活作風。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卻是一位極端頑固保守的人物。他反對一切改革法案,主張用鐵的手腕鎮壓手無寸鐵的請願群眾;在軍隊建設上,他也是極端守舊,反對改革,主張按照出身門第選拔軍官,並堅持以棍棒維持紀律。1852年9月14日,83歲的威靈頓公爵在躺椅上平靜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