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卡爾·克勞塞維茨:現代戰爭軍事理論鼻祖(1 / 2)

1831年11月16日,普魯士王國的一位將軍因患霍亂病離開了人世。可是他的名字卻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後人淡忘,他就是享譽世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的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於1780年生於普魯士一個稅務官家庭。他從小酷愛軍事,12歲參加普魯士軍隊,13歲踏上與法國作戰的戰場,不久晉升為少尉。1801年,他被選入柏林陸軍大學深造。在軍校裏,他刻苦攻讀,勤於思考,獲得了校長沙恩霍爾斯特將軍的賞識。軍校畢業後,他被推薦到奧古斯特親王的部隊擔任副官。

當時,反法同盟各國的軍隊與拿破侖的軍隊正在征戰。1806年,克勞塞維茨隨親王參加了著名的耶拿戰役和奧爾施塔特戰役,普軍大敗,他也在戰敗後被俘。翌年被釋放回國後,他深感陳舊的軍事製度無法適應近代戰爭,因而積極呼籲和參與了普魯士軍隊的改革工作。1810年,克勞塞維茨被任命為柏林陸軍大學的教官。在任教期間,他編寫了《軍事訓練概論》等著作,並給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程。1812年,因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與準備發動侵俄戰爭的拿破侖結成同盟,克勞塞維茨憤而辭去了教職,奔赴俄國參加了反抗拿破侖的戰爭。拿破侖被打敗後,他重又回到了普魯士軍隊,開始從事戰爭理論的研究;1818年出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並晉升為將軍,這年他38歲;在任12年,致力於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研究,著書立說。

法國大革命、曆次拿破侖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並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可是,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著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他以這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為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係列現象的相互聯係和發展作了分析。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誌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曆史著作。但其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麵來說就是政治本身,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