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德國,出現了一位非同尋常的著名將領。他既非貴族職業軍官家庭出身,又未在高等軍事院校裏接受過正規參謀教育;但他卻以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的行動而在德國軍事史上留下盛名。他就是擁有“沙漠之狐”綽號的德國陸軍元帥艾爾文·隆美爾。
隆美爾,這個德國裝甲兵的戰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一位聲名顯赫的風雲人物。構成隆美爾傳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詐和詭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揮裝甲部隊時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常使對手措手不及。
隆美爾1891年出生於德國南部布倫茲的海登海姆鎮。1910年7月入德國軍隊服役,不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屢建戰功而多次獲獎,並晉升為上尉。1919年以後,先後擔任連長、步兵學校戰術教員、獵騎兵營營長、軍事學校校長等職。1937年根據自己的講稿寫成《步兵進攻》一書,很受德國青年的歡迎,也為他以後擔任指揮要職鋪設了進身之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隆美爾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1940年任第十裝甲師師長。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先後擔任許多軍事要職。
隆美爾認為,先發者製人,後發者製於人。在兩軍作戰中,誰先用火力壓住對方,誰就往往可以獲得勝利。在1940年夏的對法作戰中,隆美爾徹底實現了這一信念。從6月5日起,隆美爾的第7師便已開始從索姆河北岸向南岸發起進攻。索姆河上的公路橋,在法軍撤退時已經被炸毀,保存完整的隻有兩座鐵路橋和兩座旱橋。隆美爾在向索姆河南岸發動進攻前,首先以強大的炮火對這幾座橋梁作封鎖性射擊,當占領這4座橋後,即令戰車及其他車輛和步兵迅速通過。6月6日晨,隆美爾的第7師已在索姆河南岸像演習一樣,以疏散的戰鬥序列越野前進。裝甲車打頭陣,一麵走一麵戰鬥,前進的速度恰好可以使步兵跟上。第7師以每天70—80英裏的速度前進,連克第厄普、甚瓦勒雷和法國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從而結束了隆美爾的閃電戰。第7師僅死傷2000餘人,損失坦克42輛,而俘虜的盟軍官兵共計有9.7萬餘人。隆美爾因此而榮獲一枚武士級十字勳章,成為傳奇人物。第7師也獲得“魔鬼之師”
的稱號。
1941年初,隆美爾被任命為援救意大利軍的德國非洲軍軍長,遠征來到黎波裏。當時,英軍認為德軍前來支援的兵力很少,決不敢貿然開戰,主觀上有輕敵思想;客觀上英軍又正處於換防階段,補給困難。而在當時,德、意一共隻有4個師的兵力,處於劣勢。隆美爾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不顧柏林和羅馬軍事當局的堅決反對,出其不意,悍然下令,展開進攻。3月15日,隆美爾軍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迅速向南挺進了450英裏,給英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準備據險固守。隆美爾不給英軍以喘息機會,利用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再創敵軍,結果英軍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內從昔蘭尼加的東界後退了400英裏。英軍中東總司令韋維爾也被英軍總部解職。隆美爾因其指揮作戰靈活,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而被稱為“沙漠之狐”。同年6月隆美爾被提升為德軍元帥,時年49歲,成為德軍中最年輕的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