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陳毅:文武雙全的解放軍元帥(1 / 2)

1901年8月26日生於中國四川省樂至縣複興場。原名陳世俊,字仲弘。1916年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在巴黎參加工人運動。1921年10月因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而被押解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擔任重慶《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同年秋到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李大釗領導下,從事工人、學生運動。1926年初畢業於中法大學文學院,參加領導“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後被派赴四川萬縣,推動川軍響應北伐,並在合川參與瀘州、順慶(今南充市)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1927年春到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該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1927年7月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反共後,他轉赴江西,8月上旬在撫州趕上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團指導員。起義軍南下失敗後,與朱德等整頓餘部,轉戰閩贛粵湘邊,保存了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任師黨代表。同年4月與朱德率部到井岡山地區,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先後任師長、軍委書記、軍政治部主任、前委書記等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初與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開辟革命根據地。同年6月主持中共第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後,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麵彙報紅四軍的情況,肯定毛澤東、朱德在紅四軍中的貢獻,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在周恩來主持下,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回紅四軍後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製定了古田會議決議。1930年2月任新成立的第六軍政治委員。後任中共贛西南特區委員會書記、第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四方麵軍總指揮等職,積極發展人民武裝,參與領導反“圍剿”鬥爭,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兩次獲紅星獎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麵軍主力長征,他留下擔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1935年2月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分局書記項英等製定切合實際的鬥爭策略,領導紅軍和遊擊隊,實現由集中作戰向分散遊擊的轉變。在敵人的分割、封鎖與殘酷清剿中,在贛粵邊區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這個革命戰略支撐點和一批戰鬥骨幹。

抗日戰爭開始後,主動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後赴湘贛、皖浙贛等遊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編組紅軍遊擊隊為新四軍,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支隊長。根據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獨立自主地發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他率領第一支隊挺進蘇南,與第二支隊協力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遊擊根據地,後任江南指揮部指揮,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繼而又率蘇南主力部隊北渡長江,任蘇北指揮部指揮,聯絡友軍和開明紳士,打擊國民黨頑固派,指揮黃橋戰役,同八路軍南下部隊會師,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麵。1940年11月,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代理總指揮,與政治委員劉少奇統一指揮華中八路軍、新四軍部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軍部,任新四軍代軍長,與劉少奇等總結經驗教訓,領導部隊整訓。先後發表了《論建軍工作》、《論軍事建設》等指導部隊建設的重要論著。指揮華中九萬部隊,在日軍、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擊中堅持抗戰,發展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42年春劉少奇離開華中後,代理新四軍軍分會書記,繼續領導華中軍民進行反“掃蕩”、反“清鄉”鬥爭,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1943年11月赴延安。曾參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同時繼續參與指導華中地區和新四軍的抗日鬥爭。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