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1月8日生於中國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原名徐象謙,字子敬。1911年在永安村讀私塾,三年後再讀高小兩年。1917年因貧困失學,在河北省阜平縣一家書店(後為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春,考入太原市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速成班學習,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進步活動。1923年畢業後,曾在陽曲縣城太原第四小學和五台縣河邊村川至中學附屬小學任教,因秉性剛直,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兩次被辭退。1924年5月初,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一期第一隊。9月,被編入孫中山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11月底畢業後留校任第三期入伍生隊第三隊副排長、排長。1925年2月至6月,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同年夏天,被派到河南國民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旅司令部參謀、第二團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少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攻打叛軍夏鬥寅部,後被派往張發奎部任司令部參謀。7月底,隨張發奎部開到九江。南昌起義後,幾經波折,奔走武漢、上海找到黨組織。9月,在上海被中共中央軍委派赴廣州,在工人赤衛隊中任第六聯隊隊長。12月,參加廣州起義,率隊苦戰三晝夜。起義部隊在花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任第十團黨代表。
在轉往海陸豐地區途中,升任第四師參謀長。1928年6月,任第四師師長,與彭湃等堅持武裝鬥爭。1929年1月,根據東江特委決定,帶部分人員撤出海陸豐地區。3月,由九龍到上海。6月11日,受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派遣前往鄂東北,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弱小的紅軍挫敗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三次“會剿”,殲滅大量地主武裝,擴大了武裝割據地區。在此期間,總結海陸豐武裝鬥爭失敗的教訓和鄂豫邊鬥爭的經驗,與黨代表戴克敏等共同起草《軍事問題決議案》,提出領導邊區武裝鬥爭的方針,以及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等遊擊戰術等七項原則,對鄂豫邊紅軍的建設和遊擊戰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1930年春,任第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乘軍閥在中原地區混戰之機,率部轉戰於平漢鐵路南段,連克雲夢、光山、羅田等縣城。1931年初,第一軍與第十五軍合編為第四軍,任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勳等指揮部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第四軍軍長,與政治委員曾中生率部南下,一個月內連克英山、羅田、浠水、廣濟四城,殲敵七個多團。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麵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采取集中兵力、圍點打援、擊敵一路、各個殲滅的方針,半年中組織指揮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殲敵正規部隊近四十個團,使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計劃徹底破產,紅軍發展到四萬餘人。在此期間,對張國燾軍事指導的錯誤和“肅反”的錯誤進行了抵製和鬥爭。
1932年10月,由於敵人的強大和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鄂豫皖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第四方麵軍主力兩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在向西轉移中,他指揮部隊連續擊破了國民黨軍十萬餘人的圍追堵截,翻秦嶺,涉漢水,越過大巴山,曆盡千辛萬苦,行程一千五百餘公裏,勝利地進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3年2月起,根據川陝地區的特點,采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伺機反攻、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連續指揮了反“三路圍攻”和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並與王維舟率領的川東遊擊軍會合,使紅軍得到很大發展,川陝蘇區進入鼎盛時期。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揮所部抗擊國民黨軍二十多萬人的“六路圍攻”,以靈活多變的戰術取得殲敵一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春,指揮廣(元)昭(化)、陝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後,率部長征。6月,第一、第四方麵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的軍事工作會議,積極擁護中共中央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被增補為第六屆中央委員,並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紅星獎章。會後率右路軍北上,指揮包座戰鬥,全殲胡宗南部第五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通道。同年9月,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昌浩等電促張國燾率左路軍北進。在中共中央和第一、第三軍北上後,積極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和第四方麵軍廣大指戰員支持朱德、劉伯承等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鬥爭,推動部隊第二次北上。1936年7月,第四方麵軍與第二方麵軍會師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會寧會師後,奉中央軍委命令,率第四方麵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計劃在河西走廊創建根據地,伺機打開到新疆的通路。西路軍浴血奮戰四個多月,殲敵二萬餘人,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而失敗。他曆經艱險,於1937年6月到達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