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羅伯特·科赫:細菌學的奠基人(3 / 3)

科學家們由衷地祝賀科赫的成功,他們一點也不嫉妒他,盡管他們之中也有人做了不少關於炭疽菌的研究。但是,科赫第一個揭示了炭疽菌的生活周期,何況他是一個人在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進行的實驗。他的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很快,科赫的另一些論文相繼問世了:關於炭疽方麵的,關於怎樣給細菌染色的,關於顯微照相術的研究,關於傷口感染問題……每一篇著作都像寶石一樣在科學的寶庫中大放光彩。

整個歐洲都驚奇地發現了科赫的能量。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科赫的研究。

由於他卓越的成就,1880年春天,德國政府委任科赫為柏林帝國健康署成員。

科赫全力以赴地進行著研究,他製作了近三百種結核菌樣品。由於給各種樣品染色,他的雙手被染得五顏六色,揮發物使他的手上布滿了皺紋,變得烏黑發亮。他整日整日無休無止地反複觀察和思考,使他有時回家竟迷了路。他在死於結核病的患者身上觀察細菌,他從獸醫所、動物園的病畜、死畜中提取標本……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當他用次甲基藍進行染色後,在顯微鏡下發現了藍色、細長的小杆狀體。它們看上去比炭疽細菌小得多,有一定的彎曲度。他終於發現了結核杆菌!

但是,實驗碰到了攔路虎。因為幾乎沒有合適的培養基能在動物體外培養出純菌種。“難道它們隻有在活體中才能生存嗎?”

試驗一次次失敗,他不氣餒,仍堅持實驗。終於,他找到了著名的“血清培養基”,試驗的進程加快了。

老一輩科學家的夢想,同輩科學家的預測,被科赫證實了。

1882年3月的一個晚上,柏林的夜空下著雨,在施普雷河畔一幢莊嚴的大理石建築物內,柏林生理學會正在舉行報告會。德國科學界最卓越的人物都來了……在這個報告會上,科赫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論肺結核》。他論述了“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根源,結核病是一種寄生病”。從而指出征服結核病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結核病患者的痰,必須用適當的消毒方法,對患者的痰進行無害處理。此外,結核病患者所用的衣服、床單等也應消毒。這個現在看起來極為普通的常識,當時卻吸引了所有與會的科學家,會場安靜得幾乎讓人們屏住了呼吸。在柏林生理學協會的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沒有發生爭論。就在報告的當天晚上,消息傳遍柏林,接著傳到世界各地。羅伯特·科赫譽滿全球。他的照片被印在紅手帕上,報紙上刊登了讚美他的詩歌,人們給他戴上了“杆菌之父”的桂冠。

世界各地的醫學界人士相繼來到德國,希望能在科赫的指導下學習。人們羨慕他的成功,敬仰他的聲望。

但科赫對成功所帶來的一切,表現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博大胸懷。他並不認為這是自己一個人的貢獻。他在論文中高度地讚揚了其他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沒有他們的貢獻,自己是不可能發現結核杆菌的。

1888年,科赫被任命為柏林大學衛生學院院長和教授後,在研究領域更是捷報頻傳。在柏林召開的第10屆國際醫學代表大會上,他作了《論細菌學研究》的報告。在1901年倫敦不列顛結核病研究大會和1908年華盛頓國際結核病大會上,他的關於家畜結核病的文章,以及《人、牛結核病區別》的報告,又像一聲聲霹靂,再次使醫學界震驚。這一係列有關結核病的研究成果,使他在結核病研究領域裏享有極高的威望,當選為國際結核病研究會的名譽主席。

榮譽伴隨著他的貢獻接踵而來。1905年,由於他對醫學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