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李政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 / 1)

李政道,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同楊振寧一起共同發現了一個新規律——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恒定理。1957年二人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祖籍江蘇蘇州,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上海,家境比較富裕。小時候的李政道喜愛讀書,人也十分聰明,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非常強。他整天手不釋卷,甚至連上廁所都帶著書。抗戰時期,李政道與二哥被迫轉到浙江去讀書,兄弟二人多次在戰亂中聚聚散散,李政道每次都把衣服丟得剩不了幾件,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上了中學以後,李政道對數學和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兩科的成績在年級中總是數一數二。1945年,他中學未畢業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後來又轉入西南聯大物理係,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吳教授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學術作風給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影響了他一生。李政道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成績十分優異,求知欲望也很強,吳大猷教授後來曾回憶說:“李政道那時應付課程綽有餘裕。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我無論給他什麼難題和書籍,他很快就做完了,又來索取更多的。我看他做題的步驟,發現他思路敏捷,大異尋常。”

受吳大猷教授的大力推薦,李政道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獲得了公費留學美國的機會,來到了芝加哥大學作研究生。在芝加哥大學,他對物理學的各個方麵,如高能物理、統計力學、天體物理學都頗有研究,能夠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1950年,年僅24歲的李政道獲得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被譽為“有特殊的見解和成就”,名列第一,並獲得獎金1000美元。第二年,他受聘於世界第一流科學家雲集的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任研究員,有了充分展示個人才華的舞台。

1951年,李政道和西南聯大的校友、他的師兄楊振寧(楊也曾師從吳大猷教授)在美國重逢了。雖然在此之前兩人並不熟悉,但校友相逢,分外高興,談得十分投機。從此,兩人開始了並肩戰鬥的生涯。

在物理學上有一些定律是討論物理過程的對稱性質的,宇稱守恒定律就像是討論左和右之間性質的一個所謂“定律”。打個比方說,一個物體在鏡子裏麵成的像,左和右的次序是顛倒的,而所謂的宇稱守恒定律就是說,一個過程互相調換一下,它們進行的方式仍然不會改變。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宇稱守恒定律被人們稱為金科玉律。但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逐漸發現,這個定律和一些物理實驗產生的現象相矛盾。然而,許多科學家並不敢去對宇稱守恒定律提出質疑。

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年輕科學家並不為傳統理論所束縛,大膽地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李一楊假說”。兩個年輕的物理學家在這個“假說”中明確地指出:“在基本粒子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恒的。”

他們對以前的實驗證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明確提出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有的實驗確實相當精確地證明了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守恒的。而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觀念僅僅是一種推廣的假設,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能支持它。如果認為宇稱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也確信無疑,隻能說是一種因襲的成見。”

1957年1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實驗報告“宇稱守恒定律的推翻”,肯定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發現,頓時好評如潮,各種鮮花、榮譽接踵而來。1957年10月,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李政道年僅31歲,是曆年獲獎者中第二位最年輕的科學家。

成名後李政道並沒有滿足,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中美外交解凍以後,李政道多次回國訪問,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1974年來訪時,李政道就婉轉地向周恩來總理建議,既然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可以從小培養,為什麼科技人員不可以從小培養呢?他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曆史上許多有成就的科技專家和發明家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國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了少年班。粉碎“四人幫”以後,李政道根據國內建設的需要,幫助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聯係學校,培養人才。20世紀80年代他又向中國領導人提出建立博士後流動站製度,建議得到采納後,他又為此事出謀劃策。1992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功建造,也凝聚了李政道教授的心血。

李政道教授對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能完全用實物來衡量的。他的國際影響和聲譽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筆無形的寶貴財富,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