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呂尚:大智大勇的傳奇人物(1 / 1)

呂尚,又稱呂尚、薑子牙、薑望、太公望、薑太公,是我國古代治國用兵的奇才良將。傳說著名的兵書《六韜》即為呂尚所著。

呂尚的遠祖曾幫助大禹治水,功績顯著。夏朝時期,薑氏部落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安居,即以封地呂為姓,後來分散。其中一支在東方沿海定居,呂尚即這支薑族後代。呂尚出身貧寒,生活在商末貴族荒淫殘暴的時期。呂尚曾在商都朝歌(地名)當過屠夫,殺牛賣肉,又在黃河邊的孟津開過酒店。目睹商末官員的貪暴和下層人民困苦悲慘的生活,呂尚的心中播下了匡濟天下的種子。他暗下決心,勤奮好學,鑽研兵法,經過一番艱苦努力,學到了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在政治腐敗的商朝,出身微賤的呂尚雖有才學卻無處發揮。此時,商朝西部的周國,從太公厲當政時代即開始搜羅人才,不論出身,惟賢是用。文王當政以後,更是遍訪人才。呂尚聞知,認為施展自己本領的機會到了。於是,年已古稀(70歲)的他背起行囊,跋山涉水,曆盡辛苦,從東部來到周國。

呂尚聽說周文王經常到渭水邊打獵,於是整日在附近的小溪旁釣魚,盼望著有一天能在這裏和周文王懇談。一天,文王果真帶著一行人馬來到這裏,他發現柳蔭下的小溪旁有一位白胡子老頭正在釣魚,很是好奇,就上前和他攀談起來。呂尚雖是喜在心頭,臉上卻平靜如水,他認真地回答了文王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他們從釣魚談到打仗,從家事談到國事,從政治談到軍事。兩人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興奮。文王滿心喜悅地說:“我父親太公在世時,就盼望著能有一個像你這樣文武精通的人來輔佐周國,今天總算是讓我盼到了!”於是,文王親自扶呂尚上車,一同回到宮中。因他是太公盼望的賢人,人們尊稱他為“太公望”或薑太公。文王封他為國師,負責全國的軍政大事。呂尚盡心盡力地輔佐文王:幫助周國滅了許多小國和部落,與文王共商國家軍政大計。文王的功績浸透著呂尚辛勞的汗水。

文王去世,其子武王繼位。武王仍重用呂尚,稱他為“師尚父”。武王即位第四年,舉行了一次八百諸侯會師孟津的演習,呂尚任總指揮。演習聲勢浩大,振奮人心,眾人皆以為可一舉滅商,獨呂尚和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兩年後,武王決定伐商,占卜結果不利。當時正值風雨交加之際,文臣武將認為此時出兵有違天意,呂尚卻力勸武王出兵伐紂。武王遂定伐紂,果然一舉獲勝。戰後,武王論功行賞,以呂尚功勞最大,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任齊國諸侯。

營邱臨東海,荒蕪,人少獸多,文化落後。營邱附近的萊人甚至出兵阻擊呂尚,被呂尚一舉擊潰。呂尚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齊國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周成王當政時,又授給齊國更多土地。於是,“東至海,西至河(古代,“河”單指黃河),南至穆陵(淮河以南),北至無棣(遼寧西部)”,這片廣大的土地,均屬呂尚勢力管轄。在呂尚的苦心經營下,齊國很快成為東方大國。呂尚此時已一百多歲,終因年邁體力不支,在營邱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