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公元前196年),淮陰人,漢初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熟諳兵法,常能創造性地運用戰略戰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在楚漢戰爭中,他戰功最大。劉邦稱讚他“戰必勝,攻必取”,列為興漢三傑之一。先被封為齊王、楚王,後貶淮陰侯,最後為呂後所殺。韓信善於治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統兵“多多而益善”,曾參與整理漢前兵家著作;並著有兵書三篇,及收集、補訂軍中律法,可惜都已失傳。
韓信未從軍前,家貧,既無善行可以推薦為吏,又不能經商務農,常寄食他人,為人所厭惡。
一日,韓信在城外淮水釣魚,一年長洗衣婦女見他餓得可憐,連續供養他數十日,韓信非常感激,說以後一定要重重報答。老婦聽後非常生氣,對他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望你報答?”這一出於懇切期望的指責,給了韓信以極大的激勵和鞭策。
有一次,一個青年屠戶成心侮辱韓信,指著他說:你雖然個子高大,常佩刀劍,但心裏是膽怯的。你如不怕死,就拔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注視了好一會兒,還是忍氣吞聲地從青年胯下爬了過去。後來韓信當了楚王,回到淮陽時,把這個屠戶年找了來,授予他中尉官職,並對諸將說:“這人是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就不能殺他嗎?隻是殺之無名,所以忍受。”由此可以看出,韓信確實“誌與眾異”,不肯因小不忍而亂大謀。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各地群眾奮起響應,韓信也參加了項梁的反秦軍,項梁死後,即隨項羽,被任為郎中(管理車、騎、門戶,內充侍衛,外從作戰的小官)。韓信雖曾向項羽獻策,但未為項羽所用。
韓信因不被項羽重用,遂投奔劉邦,但此時韓信尚未出名,在漢軍中也僅任連敖小官。一次韓信坐法當斬,同犯十三人已斬,僅剩韓信時,他見到滕公夏侯嬰,急向滕公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遂將其釋放,通過談話很賞識他,即將韓信情況向劉邦報告,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並未認為韓信的才能有何過人之處。
韓信與蕭何交談數次,蕭何也很賞識他。漢軍到南鄭時,一路上逃走的將士已有數十人。韓信估計蕭何已向劉邦幾次推薦自己,而劉邦仍未重用,於是也不辭而別。蕭何認為韓信是一難得的將才,遂親自將韓信追回,並向劉邦推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劉邦這才下決心重用韓信。拜其為大將軍。劉邦向韓信與項羽爭奪天下統治權的策略,韓信首先對項羽進行了分析,他說:“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接著又分析了劉邦的有利條件,他說:“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楚懷王曾與諸侯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韓信過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