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斯巴達克:古羅馬最傑出的奴隸英雄(1 / 1)

公元前73年,在羅馬帝國點燃古代奴隸起義的烽火。領兵在意大利半島縱橫馳騁達二年之久。

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今保加利亞)人,公元前82年,在色雷斯人奮起抗擊羅馬侵略者的一次戰鬥中被俘,被賣身為奴。斯巴達克身上集中了色雷斯人民酷愛自由和敢於反抗壓迫的優秀品質,一次又一次企圖逃脫為奴的命運。

斯巴達克起義驚動了羅馬城裏的奴隸主統治階層。元老院派遣執政官克勞狄烏斯帶領3000官兵前往鎮壓。老謀深算的克勞狄烏斯知道維蘇威山易守難攻,就派兵封鎖了下山的唯一通道,企圖以此困死山上的起義軍。麵對敵人的封鎖和圍困,斯巴達克動員戰友們用粗野葡萄藤編成軟梯,在一個晚上趁著夜色沿後山懸崖峭壁順梯而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繞到了敵營後麵,當羅馬官兵還在酣然大睡之際,斯巴達克和他的戰友們如神兵天降,從後對敵營發動突然攻擊。

驚惶失措的羅馬統治者瓦利尼烏斯率領兩個軍團12000餘人兵分三路前來鎮壓。

打敗瓦利尼烏斯的羅馬軍之後,起義軍在意大利南部進行了補充和整編。到公元前72年,整個起義軍已擴大到12萬人,斯巴達克和起義軍將領們認為雖然起義軍有了極大加強,但敵強我弱態勢並未根本改觀,要想在意大利中南部這一心髒地區站穩腳跟是很困難的,於是斯巴達克決定開始向意大利北部進軍。

由於斯巴達克的北上越山計劃主要是代表外籍起義將士的意願,而參加起義的一部分意大利籍破產農民和奴隸則不願離開意大利本土。這樣,戰略走向問題上的分歧導致了起義軍隊伍的分裂。

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12萬起義軍迅速南下,直指羅馬。起義軍的逼近使羅馬城裏一片慌亂,奴隸主的上層顯貴們更是極度驚惶。羅馬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任命大奴隸主克拉蘇為新的執政官,由他全權負責對付起義軍的進攻。

麵對眾多敵人的圍追堵截,斯巴達克認識到總體情況仍然處於敵強我弱,為了保留起義軍的有生力量,斯巴達克主動放棄攻打羅馬的計劃,率領起義軍繼續南下,到達意大利南端的墨西拿海峽少濱。打算渡過海峽,到西西裏島建立長期鬥爭的根據地。但由於缺乏輸送船隻,渡海計劃沒有成功。

公元前72年冬,當斯巴達克準備率部回師北上的時候,尾隨而來10個軍團的羅馬大軍把起義軍圍困在沿海狹長的特默沙地帶。克拉蘇命令羅馬部隊從起義軍背麵陸地最狹窄處挖掘了一道深寬各45米,約55公裏通海大壕溝,擋住了起義軍北撤的通路。斯巴達克組織部隊突圍失利後,再次巧設“金蟬脫殼”之計。他們利用營火晚會麻痹敵人,然後趁著彌漫風雪,用樹枝和凍土在壕溝裏鋪起數條通道,悄悄地衝擊了羅馬軍隊的封鎖線。待敵軍發現時,起義軍已安全撤離直奔意大利東部海峰布魯伊提而去。

斯巴達克雖然率部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但遺憾的是起義軍發生了第二次內部分裂。大約有12000名意大利籍起義軍將士脫離起義軍主力,削弱了起義軍的整體實力。更為嚴重的是,還沒等斯巴達克的主力部隊到達布魯伊提,從小亞細亞返回意大利本土的羅馬將軍盧庫鰓斯部隊已搶先占領了布魯伊提港,迎麵截住了起義軍的去路。這時,克拉蘇的軍隊又從後麵追來,龐培軍團也從西班牙趕來增援。起義軍幾麵受敵,斯巴達克再次轉而揮師北上。

斯巴達克的起義軍於公元前71年春在意大利南端的阿普利亞同克拉蘇的10多萬羅馬軍隊展開了生死決戰。戰鬥從清晨到黃昏。終因寡不敵眾,到黃昏,6萬多起義將士陣亡,斯巴達克起義將士陷入包圍之中。克拉蘇親自指揮羅馬士兵對陷於重圍的起義軍發動猛烈進攻。斯巴達克率領戰友們頑強地抵禦著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他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在戰場上東突西殺,四處尋找克拉蘇決鬥。激戰中,斯巴達克腿部負重傷,最後中數劍壯烈犧牲,起義軍全軍覆滅。克拉蘇為了顯示羅馬統治者的淫威,殘忍地把被俘的6000名起義奴隸釘死在從阿普利亞的羅馬沿途的十字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