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呂蒙:“勇而有謀”的名將(1 / 2)

呂蒙,生於公元178年,卒於公元219年,字子明,三國時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人。十五、六歲,就隨其姐夫鄧當上陣殺敵,鄧當是孫策的將領。鄧當死後,孫策令其統帥鄧當的部屬,拜他為別部司馬。孫策死後,跟隨孫權征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大敗曹操於赤壁。魯肅死後,代替其職,吳軍大敗關羽,占據荊州。不久病死。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統領其軍。鑒於當時軍中有些將領不僅年輕,而且兵力很少,孫權打算予以整編,將這些部隊合並,以利於指揮和作戰。

呂蒙當時任別部司馬。何謂別部司馬?吳軍當時的建製是,每一將軍所屬有五部軍營,各部設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非此五部之別營,其統領為別部司馬。也可以說,別部司馬的部隊,並非主力之軍。呂蒙當時年僅22歲,手下兵馬也確實不多,毫無疑問,必在被合並之列。

公元208年春,孫權為了奪取“山川形便”的南荊之地,決定再次西征江夏太守黃祖。黃祖是一員老將,雖然當時被認為是“昏耄已甚,財穀並乏,左右貪縱,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但是在此之前曾兩次西征黃祖,均未將其征服。此次,黃祖令都督陳就率水軍迎戰,孫權命呂蒙為前鋒,率軍出擊。呂蒙勇健無敵,親手斬殺了陳就。吳軍將士乘勝追擊,進攻江夏。黃祖聽說陳就被殺,棄城而逃,亦被擒殺。孫權聽到捷報,興奮地說:“此戰能勝,關鍵在於呂蒙先斬陳就啊!”遂任呂蒙為橫野中郎將。

呂蒙親斬陳就,不僅顯示出其英勇無敵,亦可看出其深識軍機。能否戰敗陳就,乃此次西征成敗之關鍵。呂蒙深知此理,才愈加勇猛拚擊。

公元212年,曹操又南下進攻孫權。

九月,呂蒙得到曹軍欲來的消息後,便立即向孫權建議,在濡須水口立塢,以抗曹軍。“夾水立塢,狀如偃月。”即:四麵高中間凹助一種水中塢堡,可以停泊船隻。許多部將都認為大可不必,說:

“下船上岸,涉水上船,隨時可以擊敵,何需再造水塢?”

呂蒙說:“兵器有利時亦又鈍時,打仗絕不會百戰百勝。萬一兩軍突然遭遇,敵人步騎逼近,我們來不及趕至江邊,怎能上得船去?如若造起水塢,便無此患之憂。”

孫權聽罷,連聲稱讚,下令構築水塢。

十月,曹操領兵向濡須進擊,號稱步騎40萬,很快便攻破了吳軍的西營。呂蒙隨孫權宰七萬將士抵禦,可謂兵力相差懸殊。吳軍因有水上塢堡,西營雖陷,仍可固守。曹軍攻之月餘,吳軍亦戰船列陣,軍伍整肅。曹操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

他知道濡須水塢難破,隻好退還。

曹操對孫權大加讚賞,孫權當然受之無愧。不過,若無呂蒙立塢抗曹之計,吳軍七萬之兵恐怕難於擋住曹軍40萬之眾。

孫權采納了呂蒙的建議,於公元214年閏四月,率兵攻打皖城。攻城之前,孫權召集眾將商議攻城之策。諸將主張修築土山,多備攻城器具,然後強行攻城。呂蒙堅決反對,說,“築土山,置器具,勢必需要很多時日。待我們準備就緒,皖城守敵已經乘機修固了城防,敵人的援軍也可能趕來,皖城就難於攻取了。再說,我軍乃乘雨季水漲之時驅舟而來,在此時日一久,等水位下降,戰舸難行,我們勢必退路艱難,豈不危險?我看現在的皖城城池並不堅固,以我軍之銳氣,四麵同時發起猛攻,無需多長時間就能將城攻破,可以趕在水位下降之前收兵而歸,這才是全勝之道。”

孫權當即決定,照此行事。呂蒙又向孫權薦舉甘寧擔任攻城先鋒,自己擔任後續部隊的主將。待甘寧打開缺口,他便率軍入城以戰。

甘寧不愧為一員猛將,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手執鐵鏈攀城而上,所向無敵。呂蒙率精兵緊緊跟上,並且親自擂擊戰鼓。吳軍士氣振奮,個個如龍騰虎躍般英勇殺敵。“侵晨進攻,食時破之。”淩晨發起總攻,到吃早飯時便已攻克,實在是神速。這時,曹軍急速趕來的援兵已離皖城不遠,主將張遼聞城已破,隻好退卻。

孫權如不采納呂蒙的意見迅速攻城,待等張遼所率援軍趕到,不但攻城艱難,且又腹背受敵;水位若再下降,行舟不便;吳軍的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吳軍大獲全勝,孫權對呂蒙愈加器重,任其為廬江太守,仍駐兵於潯陽。

公元215年,荊州又成了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突出矛盾。赤壁之戰後,占據了武陵等四郡的劉備,為了控製整個荊州,便向孫權借了南郡。公元214年,劉備攻占了益州。孫權於是向劉備索要荊州,並向長沙等三郡派了官吏。劉備當然不肯歸還荊州,並讓鎮守荊州的關羽將孫權所派官吏一概趕走。孫權大怒,便派呂蒙率軍二萬前去攻取長沙等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