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約前1萬年),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伏羲,一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與其妹女媧通婚,繁衍了後代子孫,教他們結繩為網,飼養畜牧,又做琴瑟,創八卦,教他們以禮以德。
相傳伏羲本姓風,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又傳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建都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位一百十五年,因而伏羲被列為“三皇”(伏羲、神農、軒轅)之首,亦稱人皇。
關於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唐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德於地,傍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結繩崐之政,於是始創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綱罟以教佃漁,崐古曰宓羲氏。”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製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罟,用於捕漁打獵。
在原始社會的洪荒時代,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最重要因素。當時,人們的食物很雜,春天以樹芽草葉為食,偶爾逮到一兩隻小動物,大家撕搶成幾塊,連毛帶血地填進嘴裏,咀嚼著吞下,便很高興了。茹毛飲血的成語即是指這些行為。夏天和秋天,是原始人最興奮的季節,山野間植被豐茂,果實眾多,小動物也不少,大家餓了就外出找食,飽了便回來睡覺。也不知道把采集到的東西儲藏起來。因此等到冬天來臨時,山上可吃的東西微乎其微,外出尋食變得非常困難。大家隻好餓著肚子等待春天的到來。這樣,許多人被活活餓死。
伏羲氏看到後,很是著急,他通過仔細觀察,摸索到了鳥獸的生活規律,便帶領大家前去捕捉,每次都能獵獲到許多鳥獸,甚至還包括老虎、大象這樣凶猛、龐大的動物。
不久,伏羲又發現,當他們逮回大批獵物後,人們吃不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肉食腐爛,白白丟棄。覺得很是可惜,便教人們在追捕獵物時,盡量不傷其性命,帶回來飼養,什麼時候食物接濟不上了,再殺了分食。這樣,既避免了浪費,又解決了食物不足的問題。
由於追捕技巧的提高,人們獵獲的動物越來越多。漸漸地,附近地區的野獸都被捕得差不多了,人們要走很長很長的路,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才能找到獵物。伏羲看到後,又動了心思。他發現他們居住的山下流淌的河水裏有許多許多的魚,之前,也有人逮住吃過,味道很不錯,但魚在水裏行動自如,人在水裏卻成了笨鴨子。要逮住一條魚須費很大氣力。所以,人們極少去逮魚吃。伏羲思考很久,終於想出用網捕魚的辦法。他教人們用山間又細又堅韌的革紡成細線,然後再紮結成網,投放到河水中,每網都能網到許多許多的魚,人們再也不愁食物不夠了。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火,把這些食物烤熟了吃。不久又從穴居改為屋居,人們更加健康強壯了。
我國古代多以聖人為神,傳說伏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皞爰過,黃帝所歸。”“太皞爰過”,即伏羲上下於建木之意。《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