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謹慎言行,以免招禍(1 / 2)

【原典】

荀子曰:“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古句新解】

荀子說:“言語多有時會招來災禍,行為不慎會招來羞辱,所以君子對自己的立足點一定要慎重小心呀!”

正所謂:“言多必失。”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得多了,話裏自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你對事物的態度、你對事態發展的看法、你今後的打算等,都會從談話中流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了解,從而製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到其他人。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於地點不同、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談話的內容被談話對象聽到時,可能已經大相徑庭,勢必造成誤解、隔閡,進而形成仇恨。另外,人處在不同的狀態下,講話時心情不同,講話的內容也會不同:心情愉快的時候,看事看人也許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讚譽之言可能會多些;心情不愉快,講起話來不免會憤世嫉俗,講出許多過頭的話,招來很多麻煩。“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荀子很早就認識到“禍從口出”的道理。

唐代著名的詩人和詞人溫庭筠,從小就文采出眾,才思敏捷。每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別人對那些試題都要苦思很久,可他卻能在頃刻之間完成。據說,他隻要把手交叉八次,就能做出一篇八韻的賦來,所以,當時的人都叫他“溫八叉”。按說,溫庭筠有這樣的才華,早就應該金榜題名,青雲直上了。可他屢次參加進士考試,卻始終沒有中第。

原來,溫庭筠有一個習慣。由於他富有才華,所以在考場上早早就答完了考卷。剩下的時間他不肯閑著,就開始幫助起左鄰右舍的考生來,替他們把卷子一一做完。那些考生自然對他感恩戴德,但卻引起了主考官的不滿,多次將他黜落。後來,他這個名聲越傳越遠,弄得人人皆知。主考官就命令他必須坐到自己跟前,親自看著他。溫庭筠對此不滿,還大鬧了一場。可即使這般嚴防,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考生的忙,自然,他自己又是名落孫山了。考了十幾次還沒有中第的溫庭筠漸漸對科舉考試失去了希望。他投到丞相令狐綯的門下去做幕客,替丞相代筆寫些公文、詩詞。令狐綯很看重他的才學,給他的待遇也十分優厚。但溫庭筠卻恃才自傲,對這位丞相特別看不起。有一次,皇帝賦詩,其中一句有“金步搖”,令大臣們作對。令狐綯對不出來,就去問溫庭筠。溫庭筠告訴他可對“玉條脫”。令狐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溫庭筠就說“玉條脫”的典故來源於《南華經》,《南華經》並不是什麼生僻的書。丞相在公務之暇,也應該多看點書才是。言下之意,就是譏諷令狐綯不讀書,令狐綯十分不高興。又因為皇帝喜歡《菩薩蠻》的曲調,令狐綯就讓溫庭筠為自己代填了十幾首詞進獻給皇帝,還特別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把這件事泄露出去。可溫庭筠卻將此事大肆宣揚,使得盡人皆知。令狐綯對他更加不滿了。

溫庭筠對令狐綯的為人頗為鄙視,還經常做詩譏諷他。令狐綯做了宰相後,因為自己這個姓氏比較少見,族屬不多。所以一旦有族人投奔,都悉心接待,盡力幫助,有很多人都趕來找他。甚至於有姓胡的人也冒姓令狐。溫庭筠諷刺道:“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他還看不起令狐綯的不學無術,說他是“中書省內坐將軍”,雖為宰相卻像馬上的武夫一樣粗鄙。令狐綯得知這些事情,就更加恨他了,後來溫庭筠又想參加科舉考試,令狐綯奏稱他有才無行,不應該讓他中舉。就這樣,溫庭筠終身與科舉及第無緣。

溫庭筠喜歡表現自己,因此得罪了主考官,得罪了宰相,還不知收斂,又把皇帝也得罪了。唐宣宗喜歡微服出行,一次正好在旅館碰到了溫庭筠。溫庭筠不知道他是當今天子,言語中對他很不客氣。皇帝認為他才學雖優卻德行有虧,把他貶到一個偏僻小縣去做了縣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