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繆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真武掌門言少秋閉目掩神侃侃講道。
“凡我道家弟子,當悉知天地萬法,皆源其道,山中上下,唯有時刻銘於骨,懸於心,方可走四方而不遺,行天下而無疆。”言少秋環顧台下正色說道,你看她麵相謙和,又不失威嚴;雙目雖濁,眼神卻炯炯如鷹,好似要看清這世間一切,你若是膽敢直視那雙眼片刻,便要被吸了去,深陷其中,見得洪荒宇宙,道法萬象。
“弟子謹記掌門教誨。”台下大殿內,十來個真武道人朝上躬身作輯。這一眾人,皆五十歲上下,更有長者,已過花甲之年,身著澹雲未雨袍,頭戴澹雲未雨冠。
“掌門師尊,論道辯法就要開始了,請師尊到台前觀看。”一坤道從殿外進到台前,朝言少秋拱手說道。
“哦,對對!要去的要去的,人老了,記性也不好,這麼大的事情差點忘了,當年啊,我就是在這論道場上得到師父張古淩真人垂憐,才入得真武門下,今年這論道,我也要為門中選一人繼承衣缽了。”言少秋言罷,又衝身邊一道童喚道:“快去幫我把那簪子拿來。”
不消一刻,那道童便把發簪尋了來,又替言少秋插於發間。這發簪是天然黃玉雕刻而成,雖然雕紋簡單,卻顯得十分質樸。
時間轉回到七十年前那場真武論道大會。
張古淩緩緩起身,手持拂塵走下台階,眾道人左右排開,讓出一條道來,張古淩便從這道上向門前走去。
說這真武派,依襄州北山而建,山勢險要,四麵皆是懸崖峭壁。山中有大殿一間,乃太極玄祖殿,雲宮兩房,靠西邊山崖的是操持課業經書的文昌宮,靠東邊山道的是掌門及諸道長弟子研習道法的地姆宮,宮殿下方,又有樓十二重,台三十六所,池橋七十二架,錯落有致,高低有序。自大殿向外望去,但見得雲海翻騰,日暈縹緲,乃有“雲中皇宮,山上仙庭”之美譽。
張古淩出了大殿,靠近門口扶欄站定後朝下望去,那扶欄數丈之下便是真武大道場,這道場方圓數裏,依著太極八卦陣為型而砌成,道場正中央黑白油漆繪有陰陽太極圖映照大道無極,周圍地麵刻著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通明天地萬象。
此時道場上已有百眾道士,這些人多是真武年輕弟子,大的不過而立,小的不及垂髫,身著玄虛清靜者數十人,雲海躡蹤者數百人,或簇擁相談,或背手誦經,亦有三三兩兩舞劍對招者,引得眾人連連稱好。忽聞有人叫道“掌門來了!”,便各自收斂了手中事物,以道場中央太極圖為界,東西排開,左右乾坤扣首在道場兩側唱頌:“無上天尊!恭迎掌門師尊,恭迎列位道長。”
“無上天尊。”張古淩內力發聲,你見他好似不曾提高聲線,卻聽得音色渾厚,道場內外,不論何處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今日乃是我真武十年一屆的論道辯法之日,此為大事,凡窺得大道,所言服眾者,即入地姆宮,授戒入籍,賜畫水微明。諸弟子當盡心竭力,明辨道理,闡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