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低利率陷阱。
低利率常常被認為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但是實際情況是低利率在刺激經濟方麵的作用並不明顯,而是會導致一係列的問題,筆者認為低利率政策對經濟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低利率導致人們存款興趣降低。
低利率導致人們存款興趣降低,這樣銀行的儲蓄規模就會減小,銀行儲蓄規模減小,也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企業的投資,因此低利率政策會導致用於企業投資的資金減少。
第二,低利率刺激消費會擠占企業的投資資金。
當實行低利率政策時,企業的投資和居民的消費信貸同時受益,但銀行更偏好具有穩定受益的居民消費信貸,因為消費信貸比投資信貸更安全,這必然導致本來就不多的銀行儲蓄又被消費信貸分去了一大部分,這樣能夠用於企業投資的信貸就更少了。因此實行低利率的結果一般都是刺激了消費,而對投資刺激並不大。
第三,低利率也造成短期投機行為。
在銀行低利率下,富人會將自己的資本投向風險更高的資產領域,比如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這樣會將造成資產泡沫,間接傷害到實體經濟。
可見低利率政策會從多方麵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實行低利率政策的結果就是信貸消費和資產泡沫嚴重,而政府所期待的刺激投資效果不但達不到,反而由於儲蓄資金被用於了消費和資產投機,導致用於企業投資的資金更少,因此從實質上不是刺激了企業投資,而是傷害了企業投資。
因此我國在製定經濟刺激措施時要避免過度依賴貨幣政策,而應該使用“組合拳”,從多方麵下手。中國應對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5.政策製定時的思維陷阱。
古人雲“盡信書不如無書”,理論存在的意義是不容否定的,但錯誤理論或是理論的錯誤應用帶來的破壞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在國家發展中更是如此。在國家發展政策製定中,理論對政策製定的幹擾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麵,首先是,明明在實踐中已經證明錯誤的理論,但由於在學術上並沒有找出其失敗的原因,因此人們還是迷信這個理論,不肯回頭,主要表現為對錯誤理論的執迷以及用過時的理論來指導新出現的情況,其次是明明自己做得很對,但是由於沒有理論上的支持,總是不自信,對正確的東西不加以堅持,結果很容易喪失原則而導致失敗。
中國目前還沒有自己獨立的學術體係,在學術上還基本上依賴“進口”,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這些理論誕生時的時代背景,就盲目地照搬照用,比如中國在對住房、教育、醫療進行改革的同時都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而中國的銀行業在交了巨額的學費後才發現了自己所要學的東西其實根本就沒用,這些都是經濟發展中的教訓,而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存在首先要有本土學術的誕生,其次在製定政策時一定要務實,而不能迷信於某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