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上篇 第1章中華養生學的曆史淵源和啟示
1.中華養生學的曆史淵源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健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所以人類從古至今都在不斷探索著強身健體之道。中國是人類醫學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迥異於西方醫學的中醫藥學,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中華養生學的曆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有文字記載的殷周時期,在後世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一些生理和疾病的記載,以及一些可供藥用食用的動植物,反映了當時衛生與保健的思想萌芽。《周禮》載有“食醫”;《左傳》醫和“近女室,疾如蠱”已經注意到房事起居與養生的關係;《古今醫統》有“服飲藥餌”的方法,使人“壽皆百歲,麵如童顏”;至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說興起,更極大地促進了養生學的發展。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並編製了導引、吐納等一整套方法,“吐故納新,熊徑鳥申,為壽而已矣”;呂不韋主張“動”,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孔子則主張動靜結合,“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夫”。這些寶貴經驗和主張,雄辯地反映了我國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燦爛絢麗。先秦時代的養生思想與實踐到了《黃帝內經》可謂來了一個大總結,從醫學的角度來討論養生問題。對人的生長發育過程有精密的觀察與概括,對衰老的機理有很確切的認識;還明確提出“治未病”的觀點,預防疾病保健延年。《黃帝內經》養生的原則主要有兩條:一是調攝精神與形體,減少疾病,提高防老的機能;二是適應外界環境,避免外邪侵襲。後世曆代的養生著作,都是從《黃帝內經》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
曆代的醫學家享有高齡的人很多,他們既是醫學專家又是養生學專家。漢代張仲景後世稱其為醫聖,很重視養生,在《傷寒論》自序中抨擊那些不重視攝養身體的人“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華佗不但是位一專多能的外科專家,對養生學的貢獻也很大,他主張積極的體育鍛煉,對弟子說“身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根據古導引法創造了“五禽戲”,並身體力行堅持修煉以除疾,其弟子仿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師徒均是養生有道的光輝範例。
隋唐,佛、道兩教盛行,也影響到醫學。醫學家孫思邈對養生之道作了具體詳盡又通俗的論述:既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既提倡食療,又主張藥治;既強調節欲,又反對絕欲。衣、食、住、行都談到了,還專題討論了老年保健,不但重視養生而且注重道德修養。孫氏養生有道,身體力行,活到一百零二歲,其經驗總結對後世影響很大。
金元時期,中醫學各大流派爭鳴也推動了養生學的發展。劉河間強調氣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質,指出養生的方法如調息、導引、內視、咽津等其機理在於調氣(定氣、守氣、交氣起灌五髒和陰陽的作用);元代養生專著中的《泰定養生主論》主張從幼年就開始注意養生,自幼及壯至老調攝有序,這與近年來醫學研究報告中指出的變老過程是在老年到來之前很早就開始的觀點極相吻合。衰老是生命的過程,有生、長、壯、老、已的基本規律,生命的開始就是衰老的啟動,所以養生抗衰老,從小就要開始,堅持在人的一生中都要進行。
明代醫家張景嶽在《類經》“攝生”中創建“治形論”,認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質基礎,指出之前的養生家多重“養神”,從未響亮地提出“養形”過。此論確有見地是為創見,說養形重在精血“精血即形也”,張氏常用溫補藥以養精血,成為溫補派的代表。明代還有兩位禦醫,龔廷賢《壽世保元》中有很多養生理論,並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壽的秘方,還寫了《衰老論》,對變老的原因做了專題研究;龔居中著有《萬壽丹書》分延年、安養、飲食三篇,頗有發揮之處。
清代醫家徐靈胎雖是崇古尊今的學者,但在壽命的問題上卻有獨特的見解,認為壽命在受生之時已有“定分”,這定分就是元氣。壽命的長短取決於元氣的盛衰,所以強調“謹護元氣”是養生。治病首先要注意的事情也是要維護元氣。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中年以“陽明脈衰”為主,六十以後以“腎虛”為主。他對老年病的病機,常有精到的闡發。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理論。養生方麵,認為“頤養功夫,寒暄保攝,尤當加意於藥餌之先”,並特別強調戒煙限酒。民國至今,中華養生學方麵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和專著可見。有關的也是多屬陳陳相因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