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0(1 / 3)

第二卷下篇 第7章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就是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熟悉常用食物的性能特點,全麵均衡合理的攝取食物。掌握飲食原則和飲食忌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求補養精氣,防治疾病,益壽延年。

1.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是要遵循全麵均衡、合理有序、衛生潔淨的原則。具體要做到飲食種類多種多樣、營養豐富、結構全麵均衡,這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原則。

1.1氣味調和,品種多樣,五味兼顧

食物性能的四氣、五味與藥物一樣,不同氣味有不同的作用,飲食得當,五味兼顧,有益健康,且可長壽。反之偏嗜或多食則傷髒腑,損害健康,即多食鹹傷心、多食苦傷肺、多食辛傷肝、多食酸傷脾、多食甘傷腎。

1.2飲食有節製,量食得當

飲食有節,食量適中,七八分飽,定時進餐。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是說早飯要營養多一些,品質精一些;午飯吃飽,充足一些,豐盛一些,補充上午的消耗又為午後的活動提供能量;晚飯吃少,不宜多食,更不宜飽食,過飽胃腸不適,還會影響睡眠,民間有諺雲:“少吃一口,舒服一宵”,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

1.3講究食品衛生和飲食衛生

講究食品衛生,采購無毒無害的新鮮食品以及飲食衛生(包括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如洗手、分餐,把好“病從口入”關。

1.4因時擇食

隨四季時令的變遷,人體氣血陰陽也相應發生消長變化,中醫養生學強調天人合一,從飲食養生來講就要四時有別,因時擇食。(可參閱四時養生內容)

1.5因人用餐

飲食養生還要考慮不同人群在體型、年齡、口味、地域方麵的差異,以及個體體質特點,做到因人用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是分別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因人而異。一般來講,體胖的人屬痰濕血淤之體,宜食冬瓜、蘿卜、茄子、油菜、柑桔、桃仁、杏仁、山楂等祛濕化痰、行淤之品,不宜油膩炙烤之物。體瘦之人為脾虛胃弱之體,宜食山藥、扁豆、大棗、胡蘿卜、元白菜等補脾健胃之品,不宜苦寒粘膩之物。體寒之人為陰盛陽虛之體,宜食生薑、小茴香、辣椒等溫中助陽之品,不宜寒涼生冷之物。體熱之人為陽盛陰虛之體,宜食綠豆、赤小豆、西瓜、冬瓜、苦瓜、黃瓜、芹菜、綠茶等甘涼清熱之品,不宜辛辣溫熱之物。年幼者宜食營養豐富、健腦益智之品,不宜刺激性食物。年長者宜食易消化、抗衰防老之品,不宜食粘膩鹹硬食物。體質虛弱之人用羊肉、狗肉、幹薑、肉桂溫熱食品補助陽氣,溫裏祛寒。陰虛內熱之人選甲魚、銀耳、梨等食品滋陰清熱。又有枸杞羊腎粥、羊骨靈芝湯、山藥蓮子大棗粥等,更適宜老年人養生頤年。

1.6進食宜忌

好的飲食習慣和進食方式,有益於養生群體,如進食宜緩不宜急,從容和緩細嚼慢咽。進食宜樂不宜怒,保持樂觀良好的進食心態,而不能在盛怒之時用餐。進食宜暖不宜寒,食物在溫熱時軟綿,口感也好、少刺激,但不能發燙,也不宜進食生冷,寒涼太過易發生胃腸疾病,過燙燙傷食道,均需進食酌情而定。

1.7食後保健

食後保健方麵要有保持消化、吸收等調理措施。如食後潔齒、早午飯後漱口,晚餐後及時刷牙,結合叩齒進行,有利堅固牙齒和口腔保健。食後摩腹,雙手勞宮穴相對,搓至發熱進行摩腹,增強腹腔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消化吸收,起到健脾養胃的效果。食後緩行,不要立即靜坐,更不要臥床休息,也不要立即緊張工作。常言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說明飯後散步緩行,有助健康長壽,也可將散步與摩腹結合進行,養生效果更好。

2.飲食的作用

2.1飲食是維持精氣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食物中的營養素轉化為機體的熱量、能量以維持生命運動,這是飲食最基本的濡養功能。《黃帝內經》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食物是供給機體的營養物質來源,為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需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就是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之偏、之缺,從而恢複平衡、和諧,增進健康。因此“攝生”與“治病”的關係極為密切,例如缺鈣可引起佝僂病;碘不足可致甲狀腺腫;缺乏維生素又可引起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等。若食用海帶、海產品可防治甲狀腺腫;食用動物肝髒可防治夜盲症;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可防治壞血病等等。都是通過合理的飲食以補益精氣,補缺糾偏,達到治療和恢複健康。故中華古代醫家扁鵲稱:“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2.2食物、營養與養生

食物是營養物質的載體,它能向人類提供充足、均衡的營養和熱量,以維持生命。人類的食物種類繁多,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後,在消化時被釋放出來,供人體所需。現在營養學研究食物中含有人體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水等。蛋白質是人體生長和自我修複所必需物質,富含於肉、魚、乳和豆類中;糖類物質也叫“碳水化合物”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它能為我們身體提供熱量,主要存在於米、麵、穀、薯類中;脂肪能提供較多的能量,有助於產生化學“信使”,例如激素,肉中含有的油脂和植物中的油脂類等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如鐵、鋅、鈣、鎂、硒等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維生素有助於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纖維是水果、蔬菜、米飯、麵包等食品中的不可消化的那一部分,有助於大腸的蠕動和排便,又是機體排泄有毒有害物質和糟粕所必需。人體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大量的營養物,產生能量。這些能量的需求用於人體,一是維持新陳代謝的需要,二是維持人體活動的需要,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四是進食過程中的需要,五是補充排泄過程散失的熱量。以上五部分的總和便是人體對能量的總需求量,大約是每天2000-3000千卡。

西方營養學從微觀分子水平認識食物的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隻是說了一半,因為它不知道食物之性的寒、熱、溫、涼、平,不知道五味酸、苦、甘、辛、鹹與五髒的關係,更不知道食物與人的體質類型,如熱體、寒體、濕體、燥體等的宜忌。隻講共性,所有的人都是七大營養素,都是如此的吃,一視同仁。隻是對太過與不及略有認識。熱衷研究的是食物中含有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水分的多少。

中華的飲食文化,從曆史上看,上溯幾千年,食物與藥品是一脈相承“藥食同源的”,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食用藥物既是食物又是藥物,沒有根本區別。用藥物可以治病,用食物同樣可以治病,同理,誤用藥物可以中毒致病,誤用食物同樣可以中毒致病。而那些宣傳中草藥與天然食物無害論者,都有誤導大眾之嫌!因此,由傳統的食療轉為食養,是將治病轉為養生,由治已病的中工升為治未病的上工,由求醫轉為求已。結果將食物的性味與飲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進行飲食養生學方麵的宏觀調控。這樣一來宏觀包涵了微觀,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學與西方營養學相結合,能對人體發揮更大、更完善(完美)的養生作用,從而推進人類生存發展這一新的學科出現。

2.3健康飲水

現代營養學研究食物中含有人體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水等。每天必須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量進行補充。雖然老、幼、青壯年、腦力、體力勞動的不同需求而有所差異,但這些都是人類健康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水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是人體生命之水,人體細胞中80%是水,血漿中92%是水,水在構成人體結構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兒的嚴重脫水,救治不及或可出現夭亡的結局。又有研究指出:人每天若飲2000毫升以上分子團最小的水,則可提高自然免疫力與自然抗病力。(百度快照/台灣水質專家傳玄博士2012.5)

對於健康飲水主要包括三個方麵:

首先是飲用水要健康。人的健康首先要從水開始,食物可減少,甚至幾天不進食,但水卻不能缺少,斷了水,生命危已。然而喝水要喝健康的水,所以最先考慮的是保證水質的健康,不能有很多的雜質,更不能含有任何有毒有害人體的物質,或是環境汙染的水源。

其次是注意飲水的方法。保證每天的飲水量,每個成年人的飲水量至少要在6杯以上,8杯為好,不能覺得渴了再喝水。因為人隻要是覺得渴了,就已經是處於生理脫水的狀態了。所以應該養成“主動飲水”的好習慣。

列一個健康飲水時間表供參考:

上午:06:30起床後喝第一杯水,幫助身體排毒,促進血液循環;

09:00工作前喝一杯水,鎖定和提升精神,努力工作;

11:00工作間隙喝一杯水,放鬆情緒,補充水份;

中午:12:30午餐後半小時飲一杯水,促進消化,保持身材;

下午:15:00喝一杯水,消除疲勞,振奮精神;

18:00下班前喝一杯水,增加飽足感,適量進食晚餐;

19:30晚餐後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幫助消化吸收;

21:30睡前一小時喝杯水,補充一夜需要的水份。

另外對當前飲水的設備,是人們關注的問題。近日高檔白酒中含塑化劑的問題,是因塑料材質所導致。百姓家裏經過含PVC合金膜的淨水器是否有害於人體?在此提醒人們,一定要在選購淨水器時擦亮眼睛,注意兩個許可證,一是家用電器3C認證(要到實體店購買,不能網購便宜貨,售後無保障);二是符合安全衛生的衛生許可認證。通過了NSF(美國國家基金會NSF權威認證標誌)認證書者也是安全的。

2.4滋補健身、防衰防老

飲食是人體獲取營養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來源,它與人體生長發育、髒腑功能活動,體質強弱等休戚相關。核桃、山藥、百合、蓮子、葡萄、荔枝、桂圓、菠蘿、大棗、黑芝麻、胡蘿卜、白蘿卜、山楂、柑桔等有消食健胃作用,可以促進食欲,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栗子、榛子、核桃等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可以增強骨骼、肌肉的活動能力,抵禦疲勞。總之合理調配飲食有利機體生長發育,保障髒腑功能活動,增強體質提高生命質量。

衰老是人體髒腑器官老化和功能活動下降的體現。如呼吸短促、倦怠乏力、腰膝酸軟、行走遲緩、消化不良、皮膚皺褶、須發早白、脫發、頭暈耳鳴、健忘癡呆、牙齒鬆動或脫落、小便頻數或失禁、陽痿早泄等等,均是衰老的征兆。脾腎不足,特別是腎氣虛弱是衰老的最重要原因,補脾益腎食物一般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效果。如蓮子、山藥、荸薺、蒲菜、枸杞子、菊花等有聰耳明目功效。桑椹、黑芝麻、枸杞子、核桃仁、大麥等有烏發生發功效。枸杞子、薏苡仁、山藥、鬆子仁、櫻桃、荔枝、蘋果、黃瓜、牛奶、豆漿、玫瑰花、月季花等有美容養顏功效。牡蠣、花椒、蒲菜、萵筍、榛子、栗子等有固齒增白功效。菱角、榧子、荷葉、茶葉、燕麥、蕎麥、大麥等有輕身增力功效,蓮子、百合、山藥、荔枝、桂圓、大棗等有安神益智功效。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緩或推遲衰老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