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艱苦的努力,一個紅色遊擊根據地的雛形在浙西南形成了。
挺進師的活動和遊擊根據地的初步建立,使得反動當局惶恐不安。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拿出全部家當,共4個保安團和11個保安大隊,加上剛從南京派來的一個稅警團,由其親自率領,分4路向浙西南猛撲過來。
敵人的反撲,早在粟裕的預料之中。他將主力分成南北兩路,跳出去,轉入敵後,指揮部隊輾轉遊擊。9月中旬,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把遊擊區擴大到5個縣,縱橫上百裏,挺進師在浙江立住了腳。
粟裕領導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攪得蔣介石寢食難安,他決定調用主力部隊對其進行“圍剿”。七、八月間,蔣介石先後任命衛立煌、羅卓英為“閩贛浙皖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的正副總指揮,確定“以各邊區的大部對粟、劉”,並授權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統一指揮。
羅卓英共調集了32個整團共約六七萬人,加上地主武裝,號稱40個團,用來“圍剿”千餘人的紅軍挺進師。
挺進師越戰越強,到1936年底,部隊由幾百人發展到了一千五六百人,地方遊擊隊和群眾武裝也達到了數千人,活動範圍擴大到溫州、台州、金華、衢州、紹興等地區所屬的30多個縣境。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並未停止對南方紅軍遊擊隊的進攻,命劉建緒調集國民黨主力部隊6個師、2個獨立旅及地方保安團共43個團,籌劃對浙南遊擊區進攻。
在強敵麵前,為了保存紅軍遊擊隊,堅持武裝鬥爭的旗幟,粟裕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把隱蔽精幹、保存力量同機動靈活、積極作戰的方針統一起來。
三年遊擊戰爭,處境十分艱苦。三年之間,粟裕的足跡遍布了浙贛路以南、天台山以西、閩浙邊以北的大大小小的山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開始。不久,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
在浙南遊擊戰場上的粟裕因為消息閉塞,沒有及時獲悉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的消息。1937年9月間,粟裕率部在門陣地區活動,聽說“共產黨投降了,紅軍被收編了”,粟裕判斷可能是國共合作了。
此時,臨時省委已同國民黨浙江當局達成了停戰協議,粟裕決定集中部隊開赴浙南平陽與劉英會合。平陽會師後,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遊擊總隊”。1938年3月間,粟裕率遊擊總隊從浙南出發,奉命赴皖南,加入了新四軍的戰鬥行列,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從而結束了艱難的浙南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率部挺進江南,在江蘇句容的韋崗地區,“脫手斬得小樓蘭”。黃橋一戰,大敗韓德勤。獨立領導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粉碎了敵人的多次“掃蕩”和“清鄉”,車橋戰役創造了新四軍大規模攻勢作戰的範例。後又取得天目山反頑勝利。
1938年6月,江南一帶的局勢一片混亂,國土淪喪,漢奸四起,土匪蜂擁,人民叫苦不迭。對剛剛進入這片土地的新四軍,江南人民因不了解而拒其於千裏之外。粟裕意識到隻有用勝利,用抗日的實際行動才能打開局麵,擴大新四軍的政治影響,鼓舞江南人民的抗戰信心。當時已是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的粟裕決定設伏於從牌崗伸向韋崗、竹子崗那條蜿蜒的公路上,以出敵不意的迅猛動作,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6月17日夜,所有參戰部隊緊張地進行了通宵的準備工作。第二天淩晨,粟裕親率八九十名精幹的戰士伏擊在公路兩側。6月18日上午8點20分,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從鎮江方向傳來了汽車的馬達聲,敵軍車一共5輛,很快開進韋崗伏擊區。粟裕舉起手槍,一聲令下:“開火!”日軍的車隊頓時四麵碰上了火壁一般。一輛卡車司機的頭被擊碎了,那輛車周身冒火,衝到一個土埂上,又退回來,翻倒了。兩個敵軍官中彈跌翻在車底下。接踵而來的3輛軍車也停了下來。一時間,卡車在冒煙,敵人在嗥叫,槍聲、手榴彈爆炸聲、軍號聲、喊殺聲震蕩山穀。20多個殘敵在兩個日本軍官帶領下,慌慌張張著組織反擊。他們有的跳進公路邊的溝塹,有的竄入路邊的草叢,有的藏在車後負隅頑抗。
這次新四軍江南抗日的處女戰擊斃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以下30餘名,擊毀汽車5輛,繳獲長槍20餘支,日鈔七千元,還有日軍軍旗、戰刀及車上大批軍需物資。
初戰隻用了半個小時就大獲全勝。粟裕隨即指揮部隊轉移,等日軍大批援軍趕來時隻能是撲了個空。
這次戰鬥,是新四軍挺進江南的第一戰。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