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
永遠的哥哥:張國榮
有一種人叫“天生尤物”,他的一生戲裏戲外,他的一生夢蝶化蝶。張國榮無疑就是這一種,就連死都要選擇一個離經叛道的日子,就像突然有一天他穿上紅色高跟鞋,塗上藍色指甲油,裹上半透視裝出現在世人驚愕的目光中一樣。生而為戲,死而為戲,究竟是戲為人生還是人生為戲?究竟是莊公化蝶還是蝶為莊公?卻隻見得空氣中一抹濃濃的歎息:“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人物簡曆
1977年,參加“麗的”電視台“亞洲業餘歌唱比賽”,進入演藝圈,結識毛舜筠。
1982年,因1981年拍攝的電影《失業生》而榮獲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4年,發行唱片《Monica》銷量超過20萬張,歌曲《Monica》還入選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和無線電視《十大勁歌金曲》。
1986年,開始與唐鶴德地下情感交往。
1987年,拍攝電影《倩女幽魂》。
1989年9月,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告別歌壇”。
1990年,拍攝《倩女幽魂Ⅱ人間道》、《阿飛正傳》,並憑《阿飛正傳》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1993年,拍攝《霸王別姬》,並憑此片獲得第4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金棕櫚最佳影片獎”;榮獲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特別貢獻獎”。
1997年1月,複出演唱會,公開與唐鶴德的關係。
2003年4月1日6時41分,在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24樓跳樓自殺,享年46歲。
傳奇語錄
“我不是聖人,我也沒有資格說教,我一直做人是以誠待人,不過相士為我批命,說我以誠待人,別人卻‘人反相誣’,在這個圈太久,我已經習慣。I don’t bloody care! 我始終做張國榮!”
“從我入行到退出都是無悔的,加入娛樂圈不久,我已經打算在達到一定成就便退出……我覺得做藝人不應該讓觀眾見到你的底,這樣你留在他們腦海裏的印象才會恒久。”
“做人患難見真情,到了有難時,曾經也是這位好朋友幫我,錦上添花的人很多,但雪中送炭的人又有幾個呢?……能夠伸上援手,感覺就相當好。”
哥哥的影子
1977年參加歌唱比賽後踏入影壇的張國榮慢慢紅透香港歌影壇,漸漸成長為一個傳說中的神話常青樹,傲立於紛繁的香港娛樂圈——從漂亮的歌星,到瘋狂少年的夢中情人,再到香港最敢忠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演員,他成了人們嘴裏“不老的哥哥”。從《霸王別姬》《風月》,到戛納風光歸來的《春光乍泄》,到鋪天蓋地的《紅色戀人》,談及香港娛樂圈,人們已經無法跳過他的存在。他的歌聲、他的個性、他的美豔、他的微笑、他在銀幕上千變萬化的形象,都是大眾心中最燦爛的夢——常人不敢嚐試的放縱,他敢;常人夢寐以求的光華,他有;常人極力避開的脆弱,他也苦惱地戲稱“脆弱是我的名字”;常人渴望的自由,他更是期盼不已……他有著兩輩子的一個人——一半搖曳在寂寞的奮鬥和名聲的苦澀中,無辜卻一再受到傷害;一半看透了世事的無常,隻眷戀自己的需要,不在乎一切外來的批判。但是,不管是否喜歡他,人們都會承認,如果沒有哥哥,這世上就會缺少一抹最濃豔最眩目的緋紅光澤。哥哥的影子將與世長存。
異感少年:在比煙花寂寞的陰影中徘徊
1956年9月12日,張國榮出生於香港一個富裕的服裝商人家庭。排行最尾的他,本應受到寵愛,但卻因父親忙於工作和母親以外的人,以及與上麵的幾個哥哥姐姐年齡差距較大而無共同語言,還有母親一方麵須照料家裏的生意,一方麵又因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甚少有閑情顧及眾多子女,這在他的心裏留下了很大一片陰影,使他成了一個憂鬱的乖孩子。“小時候很寂寞……你問我他們是否很惜我?可能是,但小時候最需要的關懷和愛護,永遠都無法彌補。八哥比我大8歲,可以和我玩什麼?沒人理,沒人教。大姐和我相差18歲,可以溝通是長大以後的事情。”第一次讓他覺得有被人疼惜的感覺是八哥給他的:在家裏大人不給買玩具的情況下,八哥為了給他買他喜歡的放映機,專門跑去做了一份工。像一切嬌嫩的事物一樣,張國榮渴望被愛,但他又不像有的孩子那樣,在寂寞缺乏愛德環境下,會產生激烈的情緒,做出超常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他至始至終都是個安靜柔順的孩子,隻在心裏跟自己進行戰爭。張國榮自小還有一種奇怪的第六感,那時的他覺得生命裏不多不少會在某些地方有些關聯。有人說哥哥的性格中有強烈的“渴望溺愛”的成分,這也許與幼時的缺乏關愛有關吧。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他從來都隻是悠悠地在一個角落裏生生滅滅。或許正是因為心中積存的“渴望被愛”使他最後選擇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