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丘吉爾(3)(2 / 3)

這時,英國人民意識到國家、民族遇到了致命的威脅,從而表現得異乎尋常的英勇頑強,準備煥發精神,繼續堅持抗德鬥爭。丘吉爾寫道:“在法國被擊敗之後,英國憑借島嶼多的有利地勢,從失敗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脅中產生出一種不亞於德國的民族果敢精神。”溫斯頓·丘吉爾表達了英國人民的戰鬥意誌,因而顯著提高了他的群眾威望。丘吉爾成了民族戰爭的領袖,人民相信他能夠采取有力措施把戰爭進行下去。

1940年6月18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講話時說:“法蘭西之戰已告結束。不列顛之戰就要開始……因此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我們的責任,而且我們應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帝國就是存在一千年之後,人們還能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在法國崩潰之後,英國領導人認為:“隻有采取綜合手段才能擊敗德國,就是施加經濟壓力,空襲德國的工業和交通樞紐以及居民點,在德國占領區廣泛組織反抗運動。”

後來的戰爭進程表明,僅用這些手段還不足以贏得勝利。但是英國當時沒有其他手段可使。製定戰略計劃的人可能當時就知道,這種戰略無濟於事,可是他們想不出別的辦法。英國官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學家約翰·巴特勒寫道:“誰都說不出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取得勝利……才能在最近的危急歲月使國家免於滅亡。”

1940年夏天,德軍開始空襲英國,英國空軍給以堅決回擊。在空戰中英國人損失慘重,可是德國人也蒙受重大傷亡。在這一戰鬥中,英國人民的意誌鍛煉得更加堅強。

英國政府在法國失敗之後仍堅持作戰,這一舉動提高了丘吉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聲望,也逐漸改變了他在保守黨內的地位。保守黨員漸漸懂得丘吉爾是他們的惟一希望,隻有利用他日益提高的威信,方可挽回這個黨在人民群眾當中的聲譽。

1940年9月底,內維爾·張伯倫因健康狀況惡化而辭職,不久即去世。因此需要選舉新的保守黨領袖。這時大家已經很清楚,隻有丘吉爾能夠勝任。《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這份報紙表達了當時英國保守黨領導人的觀點。

丘吉爾懂得,英國孤軍作戰必須設法擺脫不易避免的迅速失敗,因此,采取許多堅決措施:根據抗敵需要動員國內各類資源,擴大軍火工業,建立民防隊,進行反擊德軍的訓練以防德軍入侵英國島嶼時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設法爭取新的盟友。德國是可怕的勁敵,所以新的盟友必須具備同德國旗鼓相當的或者超過德國的實力。當時隻有兩個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家沒有參戰,就是蘇聯和美國。丘吉爾的注意力轉向這兩個國家。他繼續保持並加強同羅斯福總統的個人書信往來,共同商討最重要的英美關係和世界局勢問題。丘吉爾在信中仍然署名“前海軍人員”。他非常喜歡玩弄華麗的詞藻,在戰時也是如此,他總是給各種會議和戰役冠以名目繁多的代號。

丘吉爾積極設法說服羅斯福,要他相信英國取勝對美國有利,而德國取勝必將給美國帶來不幸和災難。他千方百計鼓動美國參加抗德戰爭。他終於同羅斯福談妥,英國以租讓西印度群島的基地來換取美國的50艘舊驅逐艦。這一交易與其說使英國海軍得到補充,莫如說在推動美國參戰的路程上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美國在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給予英國的道義上和物質上(提供各種武器)的援助是對處於困難時期的英國的有力支援。

美國雖然提供支援,但並不急於參戰。英國領導人擔心,在美國還沒有堅決地同英國並肩戰鬥之前,就出現悲慘的結局,因此,他認為利用蘇聯同德國之間的鬥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因此,丘吉爾試圖把蘇聯拉入自己一邊。1940年夏天,他任命工黨領袖克裏普斯為駐蘇大使,責令他努力改善英蘇關係,並說服蘇聯參加對德戰爭。丘吉爾就像需要空氣一樣需要蘇德開戰,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蘇聯變成自己的盟友。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魯道夫·赫斯訪問英國。赫斯是從自己駕駛的飛機上跳傘後被英國當局抓獲的,英國政府代表與赫斯舉行了秘密談判,赫斯建議英德簽訂和約,共同對付蘇聯,並建議丘吉爾離職,由親法西斯分子組織新政府。

丘吉爾當然不會接受赫斯的這些建議,但他卻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保持了沉默。這種態度使輿論界開始懷疑政府對德國的立場,而丘吉爾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打消這種疑慮。丘吉爾是在暗示德國人,他在進攻蘇聯時可以得到英國的某種支援,從而推動希特勒去冒險攻打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