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戴高樂(3)(2 / 3)

7月中旬,戴高樂決定把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這時法國國內的抵抗運動已開始承認戴高樂,願意接受他的領導。

在以後的幾個月裏,羅斯福一直在玩著排斥戴高樂的把戲,11月8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英美聯軍背著戴高樂攻入北非,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於是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的維希政府駐軍被擊潰。11月11日,正在阿爾及爾的維希政府外交部長弗朗索瓦·達爾朗與美國的克拉克將軍簽署了停戰協定。

令人不解的是,羅斯福居然讓達爾朗留下來繼續擔任在北非的法國代表,原來維希政府派駐的總督諾蓋斯等軍政人員也一概留任。同時,把來到阿爾及爾的法國五星上將吉羅安排為達爾朗的第二把手。顯然,羅斯福根本不想讓準備到阿爾及爾來的戴高樂插手。

聖誕節前夜,達爾朗突然被暗殺。吉羅立即接任。在羅斯福支持下,吉羅準備成為法國海外抵抗運動的總代表。

本來,羅斯福在阿爾及爾親自導演的事件就是對戴高樂的極大冒犯,現在又想讓吉羅出來取代戴高樂,這對戴高樂來說,將是更大的挑戰。

戴高樂認為,戰鬥法國的力量已經布滿赤道非洲和地中海東部地區,要打回歐洲,解放法國,就必須進入北非,而且這是他1940年6月出走倫敦以來一直為之奮鬥的。為此目的,他可以和吉羅合作。吉羅到達阿爾及爾後,戴高樂多次主動寫信給他,建議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抗德運動進行磋商,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把戰鬥法國湮沒在吉羅領導的運動裏。

1943年1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討論戰局,決定盟軍究竟是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還是先在西西裏島登陸。

根據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安排,吉羅先到了卡薩布蘭卡。丘吉爾和艾登出麵邀請戴高樂也到摩洛哥來與吉羅會麵。開始時,戴高樂嚴辭拒絕,表示他同吉羅會晤與否和在哪裏會晤,是法國人之間的事,用不著“盟國高級法庭”來安排。經丘吉爾一再勸說,戴高樂於1943年1月22日來到卡薩布蘭卡。他第一次見到了羅斯福,也同吉羅進行了談判,但絲毫未改變原先的立場,不願同吉羅平分領導權。羅斯福則固執地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導權既不能交給吉羅,也不能交給戴高樂,而是要用吉羅來平衡戴高樂。比較而言,羅斯福更喜歡吉羅一些,因為他認為戴高樂傲慢偏執,根本不把美國放在眼裏。他甚至認為,想不出另外一個人比戴高樂更加靠不住的。羅斯福幾乎是強製性地讓兩個政敵握了手。兩個人握了手,也照了相,但是問題卻一點兒也沒有解決。

1943年4月10日,吉羅向戴高樂提出一項奇特的建議:在阿爾及爾建立法國“海外領地委員會”,吉羅和戴高樂都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但是委員會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力。對於這個毫無意義的建議,戴高樂決定不予理睬。

4月15日,戰鬥法國全國委員會通過決議,一致擁護戴高樂提出的成立一個擁有實權的執行委員會的主張,由戴高樂出任主席,以吉羅為總司令的那部分法國軍隊置於委員會的領導之下。全國委員會宣布,戴高樂將以全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前往阿爾及爾視事。這就是說,戴高樂的總指揮部將從倫敦遷到阿爾及爾。

經過幾年的奮鬥,戴高樂的實力和影響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他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抵抗運動的領袖和旗幟。北非各地都通電支持戰鬥法國。戰鬥法國在國內的影響也迅速擴大,戴高樂派往國內的抵抗運動的代表讓·穆蘭到5月中旬,已組成了包括各種派別的全國性抗戰運動委員會,委員會表示擁護戴高樂,要求迅速在阿爾及爾成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臨時政府。

相形之下,吉羅顯然勢單力孤,在這種情況下,吉羅於5月17日邀請戴高樂前來阿爾及爾,共商成立中央權力機構的大事。5月27日,讓·穆蘭主持召開了全國抗戰運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以正式聲明的形式宣告一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臨時政府將在北非成立。英國和美國的廣播電台轉播了這項聲明。

6月1日,戴高樂向法國記者公布了一項聲明,宣布將盡早成立一個法國中央政權,以領導全國的反法西斯戰爭,這個政權將享有真正的主權。第二天,他本人、卡特魯將軍、馬西格利和菲利浦就將同吉羅將軍舉行會談,討論成立法國中央政權的問題。

盡管還有許多困難,但勝利已經不遠了。

戴高樂把他的指揮部搬到阿爾及爾,是為了準備解放法國。為了解放法國,就必須把反抗法西斯的組織和力量統一在他的領導之下,而為了統一,首先必須戰勝吉羅。